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0:26:00
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发育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在人类的社交活动中,面孔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快速找到熟悉的人,让我们能和朋友、亲人轻松互动,还能感知他人的情绪,更好地融入社交环境。而这种面孔识别的异常被认为是孤独症社交障碍的一个重要神经认知基础。此前,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对孤独症的面孔认知障碍了解有限,尽管已鉴定出近百个孤独症高风险基因,但目前尚不清楚某个特定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类似孤独症患者的面孔识别异常。
近日,我国科学家发现携带Shank3基因(孤独症的高风险基因之一)突变的比格犬表现出类似孤独症患者的面孔识别异常,这为研究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和干预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动物模型。相关成果北京时间4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Shank3突变犬偏好房子,而野生型犬偏好面孔;野生型犬偏好同类面孔,而突变犬没有这种偏好。
该研究显示,家犬在长期家养驯化过程中获得了卓越的面孔识别能力,因而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之一。研究团队通过面孔偏好的行为实验、眼动追踪实验以及皮层脑电记录等技术手段,从基本的面孔识别加工和面孔分类加工两个方面探究了Shank3突变犬的面孔认知异常。
研究发现这一基因突变犬在面孔偏好的行为任务中表现出对房子感兴趣,对人脸和同类犬面孔则表现出没有兴趣。眼动追踪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种异常的行为偏好。另外,在皮层脑电记录分析等研究中,这一基因突变犬也显示出异常现象。
△眼动分析表明Shank3突变犬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减少。
该研究为揭示Shank3基因突变导致孤独症面孔识别缺陷,进而引发社交障碍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未来深入探究孤独症的遗传和神经机制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实验体系。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