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5:45:00
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1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众反映,查获一起某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当地相关部门的通报显示,事发后,相关专家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快速开展流调溯源、医疗保障及调查处置等工作,并对涉事幼儿园负责人立案侦查。
患儿在西安市中心医院的检查单据(图源 上游新闻)(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然而,事件的“后续”却出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多名家长表示,此前天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口头通知他们孩子的血铅检查结果正常,但西安市中心医院的检测报告却显示,孩子的血铅指标超过了正常值。如有家长告诉媒体记者:“天水那边通知我们血铅检测结果33.78ug/L,来西安检测结果是441ug/L。”而儿童血铅正常参考值应该是100ug/L以下。
“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毫无疑问是一件性质非常恶劣、也让人痛心的事。要知道,幼儿园本该是最安全、最让人放心的地方。现在部分幼儿血铅异常的源头却直指幼儿园,这不仅直接伤害了最弱小的儿童,也在冲击社会某种最基础的安全感。
面对这样的“丑闻”,从地方政府到相关部门再到涉事幼儿园方面都没有理由不给予充分正视。通过权威调查,及时追溯、斩断“危险源”,排查“受害者”数量,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医治和善后,减轻对幼儿的伤害,同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这才是负责任的行动。
但种种迹象表明,事件的处置似乎朝着一种相反的方向发展,透着种种“蹊跷”。比如,事发过去数天,至今当地仍未公开披露调查结论。就连究竟是如何违规使用何种添加剂,目前都信息欠奉。
另据媒体报道,7月3日,当地有关部门疑似曾组织涉事家长通报有关情况,但现场却“不允许家长录音录像”。如此“讳莫如深”的态度,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构成了巨大反差。更让人不安的是,之前的通报中强调,“当地对血铅异常幼儿的医治和营养干预、心理疏导等工作正在科学有序进行”,然而从不少家长的反映来看,一边是事发地方面口头告知检测结果正常,一边却是不少儿童异地检测结果异常,这表明到目前为止,就连到底有多少幼儿“血铅异常”这一关键问题的厘清,都蒙上了一层巨大阴影。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人相信事件处置的“科学有序”,又何以让人对事件善后的公信力建立信心?
情况通报 (图源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通报截图)
客观说,就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对于一些家长反映的“在天水检测正常,来西安检测超标”的现象,未必一定能得出存在人为干预检测结果的结论。如有家长反映,即便在西安不同医院,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最新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检测的结果为359ug/L,但之前在西安妇女儿童医院的检测结果是258ug/L。还有家长表示,他家孩子天水检测之后,通知结果是463ug/L,现在西安检测结果为413ug/L。但无论如何,不同地方和不同机构检测的结果呈现出巨大差异都提醒相关方面,对于“血铅异常”儿童的排查,依旧缺乏一个权威的结论。事件处置离最大程度减轻伤害、打消社会疑虑,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当此之际,当地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公开方式,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所有可能关涉的儿童开展科学检测,尽快查清“受害者”数量,及时给予精准医治。要知道,事发后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去往异地进行检测时,当地在处置上的公信力就已经遭受了巨大的质疑。
要重新打捞流失的公信力,就只能以更坦诚的态度增加处置的透明度。而越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鸵鸟心态,连调查结论和检测结果都不敢正式公开(只是口头强调结果正常),就越会进一步增加猜疑、陷入公信力困境,这不仅将拖延对“受害者”的救治,制造二次伤害,也将显著放大事件处置的综合社会成本。对当地来说,挽救公信力,已刻不容缓。
文丨朱昌俊(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