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25:00
深夜的面包店即将打烊,手机屏幕亮起,抢到剩菜盲盒的年轻人匆匆赶来。今天,他们在小程序上完成了一场“秒杀”,用原价三折的价格解锁着未知的美味盲盒。在泉州和厦门,这种以盲盒形式低价出售临期食品的新消费模式正掀起热潮——11.9元开出原价40元的面包套餐,19.9元获得百元级轻食组合,年轻人定着闹钟拼手速抢购,将捡漏与环保变成都市生活新时尚。
当拆盲盒的惊喜遇上临期食品的性价比,当剩菜盲盒从小众尝鲜走向主流消费,争议也随之浮现。社交平台上既有超值三明治早餐的“薅羊毛”攻略,也有“干硬蛋糕难以下咽”的踩雷吐槽。部分盲盒未标注保质期、领取时间限制严格等问题,让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不得不面对食品安全的未知风险。
那么,剩菜盲盒有哪些优点和隐患?如何在“捡漏”与“避坑”间平衡?如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真正实现“省钱、环保、安全”三赢?本期《封面纵深》,记者进行了一番“开盒”调查。
□本期执行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邱丰 胡彦明 康云 林维真
老板出啥我吃啥
“剩菜”装进“盲盒” 环保时尚也藏食安隐患
闹钟准时响起,手指飞速点击,一场紧张刺激的“手速对决”瞬间展开——这并非什么热门游戏,而是当下年轻人抢购剩菜盲盒的场景。一边,是年轻人对它的热烈追捧;一边,质疑声音也随之而来:剩菜盲盒到底是引领环保时尚的新宠,还是隐藏食品安全风险的雷区?
记者调查
泉州:盲盒临期属性凸显 信息标注存在漏洞
“15.9元开出原价近40元的网红面包”“19.9元吃出100元的幸福感”……在社交平台上,体验过剩菜盲盒的网友纷纷晒单,盛赞“太惊喜了,性价比很高”,表示既在“开箱”过程中体验了拆盲盒的惊喜,又减少了食物浪费。这种兼具高性价比与环保理念的创新模式,在年轻人的追捧下成为一种新风尚。
记者购买的烘焙类盲盒
据了解,剩菜盲盒的销售形式起源于2015年丹麦的“Too Good To Go”平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近几年才在国内逐渐走红。目前,国内的盲盒销售平台有“惜食魔法袋”“八点以后”“趣小袋”“米粒盒子”等。随着这些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剩菜盲盒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包括烘焙食品、轻食简餐、饮品、卤味熟食等类目,甚至还有果蔬、鲜花等选项。
外卖平台的食物盲盒
外卖平台有不少商家推出盲盒
社交平台上,网友对剩菜盲盒的争议不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泉州,适用门店最多的平台是“惜食魔法袋”。打开“惜食魔法袋”小程序并开启定位,附近参与活动的商家、魔法袋类型及价格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盲盒地图上。记者在小程序上筛选出“现在可取”的门店,其中一家烘焙面包店,有11.9元和15.9元两款魔法袋,消费者总体评分为4.9分(5分制),评论提到大多数魔法袋为三四个面包。
于是,记者在该小程序上下了一单11.9元的盲盒,订单显示产品随机搭配,取餐时间为当日9:00—14:00,超时未取不退款。随后,记者前往门店取餐,在告知取件码后,服务员立即从柜台后取出已包装好的盲盒。记者拆开后看到,这款盲盒里有三样食品:蜂蜜枣泥、欧米卷、开心果碱水面包。其中,蜂蜜枣泥包装上贴有食品标签,可食用时间到次日上午,欧米卷口感绵密,开心果碱水面包略带韧性,但包装上未标注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厦门:三折狂欢引爆抢购 网红套餐五分钟“秒光”
剩菜盲盒的风吹到厦门也已有一段时间。记者调查发现,与泉州一样,目前厦门消费者主要通过“惜食魔法袋”平台购买盲盒。
记者在小程序里的可斯贝莉面包店下单了一份11.9元盲盒套餐,下单前显示库存为“剩3份”,下单后收到一个取件码,显示取袋的时间为当天21:30—22:30。按照规定的时间,记者前往门店领取。打开盲盒,看到里面有一个锡盒装的面包和两个夹心三明治。店员告诉记者,套餐原价30元,因盲盒价格优惠,购买的人很多,每天一上架没几分钟就会被抢空。“面包均为当日现烤,保质期至次日。”店员提醒。
在另一家便利店,记者用9.9元购买了一份盲盒套餐,里面含有一份保质期至当晚12点的双椒肉丝便当。经沟通后,店员为记者重新组合了商品:1个三明治+2个饭团+1个面包,原价25.2元,折让金额达15.3元。店员提醒,他们店里组合的盲盒套餐保质期都只到销售的当天。
记者连续几天蹲守剩菜盲盒小程序发现,每天上架的盲盒以烘焙甜点为主,上架时间一般是晚上8点,到店领取时间多为当晚9点半后至闭店前。每个店上架的剩菜盲盒通常只有少量几份,热门店铺的盲盒一上架后基本在5分钟内售罄。一家烘焙店的店员向记者传授“薅羊毛”经验,称想要爆款盲盒就要定闹钟拼手速。
食客体验
盲盒+环保:年轻人的低碳消费美学
“我特别喜欢吃面包,但许多好吃的面包产品单价都在10元以上,所以只能偶尔买一次甜点奖励一下自己。现在,盲盒多以正价的三折或更低价格出售,价格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党很友好。”泉州丰泽区的胡女士最初被剩菜盲盒低廉的价格所吸引,逐渐成为盲盒销售平台的忠实用户,平均每周会购买1—2次面包盲盒。随着购买频率的增加,平台账户上显示的累计减少碳排放数据及环保称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些深夜带回家的面包盲盒成为她助力低碳环保的实质见证。
“惜食魔法袋”小程序数据显示,每一份魔法袋的减排量约为2.57kg CO2e(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节约250多双一次性筷子。网友“PXOM”在剩菜盲盒社区评论:“珍惜食物的这个理念特别好,我自从体验过一次后就分享给身边很多朋友,支持用这种方式让临期食品流动起来,希望通过这类平台,让更多人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惊喜VS翻车:剩菜盲盒的AB面体验
剩菜盲盒因其价格优势和拆盲盒的惊喜体验,收获了大批拥趸。“90后”消费者艾女士隔天就会蹲点抢购,她认为“剩菜盲盒”无论是11.9元的搭配,还是15.9元的搭配,分量都很足,能够满足全家人的早餐需求,非常划算。“00后”程同学也表示,剩菜盲盒每天都不同,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对她这种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消费者排队领取剩菜盲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接受剩菜盲盒。“85后”宝妈周小姐表示,之前出于好奇在家附近的面包店订了一份,价格确实很实惠,但因为无法自己选择,里面刚好有一块自己不喜欢吃的豆沙夹心面包,后面只能丢了没吃。周小姐还表示,虽然盲盒价格很吸引人,但领取时间大多在9点半过后,时间偏晚,而且下单后不可退,这些在她看来很被动,不够灵活。
剩菜盲盒深受不少年轻人欢迎
社交平台上,关于剩菜盲盒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网友“小静同学”分享12元抽中原价68元套餐(含碱水面包、芝士蛋糕和拿铁),并附上详细“薅羊毛”攻略;网友“土豆弟弟”抱怨15.9元购买的蛋糕“干得像被晒伤,完全没味道”;网友“四喜”则吐槽盲盒中惊现月饼,“离中秋还早,商家清库存也不能这么随意”。这些争议的背后折射出剩菜盲盒作为新兴消费模式的监管空白。如何在“捡漏”与“避坑”间平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商家愿景
余量食物链“闭环” 商家食客解锁双赢新赛道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市面上销售的剩菜盲盒,主要涵盖烘焙食品、简餐轻食以及牛奶饮品等品类,这些恰恰都是日常食物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领域。剩菜盲盒这一创新形式,为商家与消费者搭建起一座双赢的桥梁,它以高性价比的优势,让原本可能被丢弃的余量食物得以“变废为宝”,重新发挥价值,达成食客与商家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记者在泉秀街一家面包店看到了预包装类和现烤面包两种盲盒,商家提示:商品统一密封放置冰箱冷藏/冷冻保存,食用时稍微喷水加热,即可恢复香软,盲盒为短保质期产品,务必当日食用。
截至目前,厦门有27家商家入驻“惜食魔法袋”平台,涵盖烘焙、零售、餐饮等多个领域。其中,厦门一家本土烘焙品牌早在2023年7月就推出盲盒服务,并提供了11.9元和15.9元两种搭配方案。该公司表示,此举旨在倡导环保理念,减少食物浪费,同时让利于消费者。他们也会严格把控保质期,以确保产品质量。厦门一家鸭货门店从去年年底开始参与剩菜盲盒销售,定价为原价格三折,所有产品均标明保质期,源头可追溯,过期即下架。
专家观点
形式可“盲” 食品安全不可“盲”
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兼书记胡艺忠表示,“剩菜盲盒”作为解决临期食品的促销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与创新价值。它是创造节约型社会的一种重要补充,类似于“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值得点赞和推广。
“剩菜盲盒的形式是‘盲’,但必要的规范与监管要跟上,避免沦为食品安全的盲区。”胡艺忠指出,剩菜盲盒属于新兴业态,业界尚未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因此,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餐饮行业协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制定跨领域的协作机制,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确保其可持续、健康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行业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以年复合增长率7.8%推算,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这意味着,剩菜盲盒作为临期食品零售的一种形式,有望成为行业的新风口。
为了推动剩菜盲盒的健康发展,胡艺忠呼吁更多不同的餐饮业态参与其中。他表示,便利店、简餐轻食、熟食、社区食堂等都可以尝试这种新兴的消费模式,为餐饮市场打开一个“新窗口”,形成更丰富的业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同时,胡艺忠也强调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任何的餐饮业态都必须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剩菜盲盒也不例外。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确保食品质量不降、品质不降、安全度不降。
部门提醒
划出盲盒警戒线 临期食品的6个避雷公式
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介绍,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且未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在保质期期限内,预包装食品是可以销售和消费的,是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剩菜盲盒作为新兴消费模式,能帮消费者省钱,助力商家减少浪费。但由于其售卖的多为临期商品,加上盲盒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消费者选购时就存在一定风险。对此,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醒,助力消费者规避隐患,放心消费:
1.严选商家:优先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商家,拒绝来路不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盲盒食品。
2.细查信息:购买时仔细查看盲盒食品是否标明保质日期、包装日期和贮存条件,确保吃得安心。
3.留存凭证:养成留存消费凭证的习惯,若发现食品存在感官异常,立即停止食用,并与商家沟通反馈。
4.合理加热:对于可加热的食品,建议二次加热后再食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5.按需选择:对饮食有特殊要求的消费者,谨慎选择盲盒食品,以免影响健康。
6.维权有道:若发现商家存在不法经营行为,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