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13:00
“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即视感,视觉效果堪比黄金。”今年以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市面上涌现出来一批“沙金首饰”。这类首饰外观酷似黄金、售价却不高,因而迅速受到热捧,被不少消费者视为黄金价格高企之下的平替选择。所谓“沙金饰品”到底是什么材质。调查显示,目前,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然而检测中心遇到的部分铜镍合金饰品,镍的释放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市面上的沙金饰品,从材质到宣传充斥着虚假套路。所谓“越南沙金”“缅甸沙金”,实则是商家刻意捏造“天然含金”的人设噱头。检测表明,绝大多数产品完全不含有黄金成分,本质是廉价的铜镍合金制品;即便少数声称“镀金”的品类,其镀层厚度也远低于0.05微米的国标要求,连“镀金饰品”的标准都未达到。商家却刻意使用“类黄金质感”“视觉效果媲美真金”等话术,误导消费者以为捡到了便宜,实则是买回了健康隐患。
更严重的是质量缺陷。国标明确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饰品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0.5μg/cm²,但部分沙金饰品实测数据竟超标上千倍。镍是常见致敏金属,会通过镀层磨损接触皮肤,引发过敏性皮炎,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甚至蔓延全身。黑猫投诉平台已出现多起因佩戴沙金过敏的投诉,足以说明“低价≠安全”,所谓“平替”背后是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
沙金饰品问题并非新事,商家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根源在于监管滞后与违规成本过低。一方面,这类产品多流通于电商平台和小商品市场,生产零散、渠道隐蔽,监管部门难以全面覆盖,导致劣质品持续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即便被发现,处罚也常限于下架、退款,即便涉及虚假宣传,也因刑责门槛高而难以形成震慑。低违法成本使不少商家心存侥幸,宁愿“赌一把”。
此外,商家也巧妙利用了消费者的认知弱点和心理需求。金价高企让不少人转向“平价替代”,而多数人并不清楚“沙金”实际成分;“重外观、轻材质”的消费心理,更让商家有机可乘。这种“信息差+价格焦虑”的组合,为沙金乱象提供了生存土壤。
要根治沙金乱象,不能仅靠偶尔曝光,必须推动监管、平台与消费者三方共治。监管部门应主动出击,加强对生产及流通环节的抽查,对虚假宣传、镍超标等问题依法从严处罚,特别是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应重罚追责。同时可推行“材质强制标识”制度,要求商家明确公示成分及镍释放量,杜绝含糊表述。
电商平台须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商家准入,要求提供材质安全证明,定期抽检商品;对使用“媲美黄金”“天然沙金”等话术的虚假宣传及时清理,并对多次违规的店铺封禁处理,切断劣质品流通路径。
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追求“低价大牌感”。购买时主动索取检测报告,认准合规标识;佩戴后如出现过敏应及时停用并维权。要知道,真正的性价比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
沙金饰品镍超标不是小事,而是对公众健康的漠视、对消费信任的背叛。商家不该也不能继续把消费者当“傻子”,监管部门更应织密监管网络,阻断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透明、安全、诚信的首饰消费环境。
其实,关于首饰的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金银铜铁都是金属的一种。从这个角度看,沙金饰品不是不可以有,只不过是不能虚假宣传,不能存在毒性。沙金饰品可以有,但别搞“沙上堆塔”那一套,类黄金装饰品的质量,需要“假金也不怕火炼”的检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