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14:00
清明节假期后,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袁茉莉又奔走在深圳中山两地之间。在深中通道的西登陆点——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上,新益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正在建设,预计今年投产。袁茉莉说,新益昌是乘着深中通道的“风口”而来。过去四年,新益昌将原来90%的生产线迁到了马鞍岛。新基地建成后,新益昌几乎全部产能将集中到这座珠江口西岸的小岛上。
深中通道改写了珠江口的交通格局,也正在改写湾区经济版图。现在,跨珠江口布局的企业案例越来越多。深圳、中山官方的行动也在加快。不久前印发的两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均明确提出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中山发力“东承”、深圳开展“西协”,双向奔赴。
中山火炬高新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具体协作点上,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小榄镇被双方重点标记。在深圳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翠亨新区和小榄镇分别是深圳重点联动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而中山则以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为桥头堡,强化深中深度融合发展。以这三大“战略要塞”为支点,深中加快构建跨珠江口的“超级协作体”,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先行探路。
翠亨新区:
聚焦科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深中通道再次刷新单日车流量纪录。作为直连深圳与中山的首条跨海通道,这座超级工程带来的通道效应正在持续显现。
袁茉莉是深中通道“通勤大军”中的一员。自2017年接手新益昌中山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工作至今,她往返深中两地已不下500趟。2016年底深中通道正式动工建设的时候,新益昌就奔赴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敲定了企业中山园区一期项目,拉开了“All in”中山的序幕。
自此,袁茉莉就不停奔走在深圳总部和马鞍岛新基地项目之间。2022年,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一年后,新益昌又夺下马鞍岛2023年土拍“第一拍”,启动二期项目建设。两个项目建成后,新益昌在马鞍岛的产能空间将超过22万平方米,基本满足现有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需求。为配合产能布局,去年11月,新益昌的深圳总部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片区迁至前海湾,与马鞍岛生产基地跨海相望,实现“半小时通勤”。
新益昌中山基地。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深中通道建设的数年时间里,像新益昌这样看好并投资中山的深圳企业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科创领域的“龙头”。与新益昌二期项目相邻的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项目也正在建设中,它是中国广核集团牵头建设的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方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曾在整个广东范围内考察,最后确定马鞍岛是最佳落脚点。”中广核南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华表示,南方中心同步建设南方中心总部、深圳龙岗实验基地、中山科研基地、阳江科研基地。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成为连接南方中心总部和另外两个基地的关键节点,实现串珠成链。在功能上,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拥有鲜明的产学研功能。蒋远华介绍,基地计划集聚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产出一批世界级研发成果,定位打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综合性科研基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
面向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如何加快发展科创产业,是中山面对的重要命题。深中通道通车后,翠亨新区马鞍岛成为广深港、广珠澳两大科创走廊的交会点,成为深中科创联动的重要阵地。在深中两市的最新版国土空间规划中,翠亨新区都被寄予发展科创产业的厚望。翠亨新区与横琴、南沙、松山湖、滨海湾成为深圳重点联动的“功能中心”。而在中山的规划版图中,翠亨新区马鞍岛片区将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中山将推动翠亨新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接合作,新增和盘活连片产业用地,支持深圳优势主体在中山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产业园区。
去年底,珠三角首个跨珠江口经济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的规划编制框架亮相。约66平方公里的合作区,有超过80%的规划面积落在翠亨新区范围内,科创产业也被放在突出位置。其中,合作区将规划建设约16平方公里的“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未来,由深中共建的“产学研超导反应堆”将横跨珠江口,成为湾区融合发展的新示范。
火炬高新区:
布局“链主”,建设产业链协作基地
沿着深中通道,有的深圳企业走得更远。
跨过深中通道,穿越中山火炬高新区核心区,渡过横门水道,是中山倾力打造的另一个深中合作平台——深中合作创新区。在深中合作创新区起步区大片平整土地上,一幢幢崭新的厂房建筑这几年已经相继拔地而起,为深中产业协同创新创造了高质量的新空间。
深中合作创新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彩迅工业(中山)有限公司厂区是深中合作创新区中最引人瞩目的项目之一:在明亮的玻璃幕墙装扮下,这个工业园区充满现代感和“时尚范”。
“从深圳整体搬迁过来,厂房建设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彩迅公司副总经理崔健回忆起当初从深圳到中山建厂的经过。彩迅集团是中国的十大电视制造出口商之一。2017年,彩迅集团成立彩迅工业(中山)有限公司,同年彩迅中山科技园正式动工。如今,彩迅中山科技园已吸引了超过10家大湾区上下游企业进驻。
深中合作创新区内,深圳企业面孔随处可见。比亚迪智能终端产业园目前也已建成投产,比亚迪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正在加快建设,诚亿平板显示器件项目和东方龙大5G创新产业园项目已经封顶,特普智能电器制造基地、台光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从设立之日起,深中合作创新区就瞄准深中产业协作这个目标。对标深圳“20+8”产业体系,深中合作创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与新材料、数字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深圳链主”并为其组建产业链打造“乐高式”的产业接口,实现深中产业的快速高效对接落地。
在空间接口方面,中山在最新版国土空间规划中对火炬高新区提出了实施“扩容”战略的任务: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协同布局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
在产业接口方面,火炬高新区则提出了打造“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的“三谷”产业体系,精准集聚深圳产业资源要素。目前,深中合作创新区、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火炬片区)已整备土地超过5000亩。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工作也正在开展,将形成“一基地六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湾区光谷”计划3年内整备用地不少于5000亩,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链协作和链主企业配套基地,提供70万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厂房,以及超30万平方米的高端孵化载体,招引深圳优质光电产业项目。
湾区光谷科技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随着深中产业协作“接口”的陆续开放,来自创新上游的力量相继进驻中山。2024年,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地火炬高新区,这是该中心在大湾区布局的首个产业转化基地,将致力促进深圳和中山在创新、转化、制造三个环节的融合,产出更多产业化成果。
小榄镇:
联动深圳“芯”,升级传统制造业
深中联动不仅限于深圳企业来中山“拿地”、建厂。中山传统优势制造业也在主动出击,与深圳科创力量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自去年封顶后,小榄镇智能锁具产业基地项目(三期)粤深·湾区智谷项目正加速招商。项目二期粤深·湾区智谷园区已基本“满员”,其中六成进驻企业来自深圳。
小榄镇是五金产业的集聚地,深圳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地。小榄镇近年来不断加快推动智能锁产业发展,来自深圳的“软件”力量成为这一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智能锁具产业基地项目前,早在2019年,小榄镇就组织锁企赴深圳,与多家机构签订智能锁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借助深圳科技型企业力量,搭建智能锁生态体系。深中通道开通后,互动加深。2024年8月,小榄镇联合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前海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以及相关企业等力量,在深圳举行“深圳—中山小榄智能家居产业技术对接会”。与此同时,小榄镇锁业与深圳科创力量的联动逐渐化作实体项目,小榄镇智能锁具产业基地项目则是其中的代表。
工人在小榄镇企业生产车间内作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深圳的新版国土空间规划中,小榄镇与珠海唐家湾、高栏港、广州番禺等,被列为深圳重点联动的功能节点。与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相比,小榄镇是中山传统制造业重镇,也代表着中山传统产业与深圳联动的方向。
“人工智能+制造业”是小榄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方向。在今年初DeepSeek引爆AI浪潮前,小榄镇就已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方面先行一步。2024年9月,由9家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智协”)在小榄镇成立,通过整合政府、智库、第三方机构等力量,打造产业孵化创新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和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等,助力中山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深中产业再一次“双向奔赴”。该协会带有鲜明的深圳色彩——首批38家会员企业中,29家为深圳总部企业的供应商,协会执行会长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担任。
在范丛明看来,在深中通道开通的背景下,深中在AI领域建立深度协作关系是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时代两件事情最重要: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AI产业化怎么干,要看深圳;产业AI化怎么干,要看中山。”
在中智协的9家发起企业中,镇属国企小榄镇工业总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2021年底,小榄镇工业总公司就成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在该公司的牵线搭桥下,深中两地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深度链接。镇属国企的动作背后,是小榄镇传统产业破局的求索。2025年,小榄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成为继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东莞市长安镇之后,全省又一个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的建制镇。但这些规上工业企业主要涵盖传统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的赋能,将成为小榄镇继续保持工业重镇势能的关键。
【记者手记】
“新旧”并重,深中联合打造产业共生样本
建设不过数年,位于中山市民众街道的深中合作创新区已从一片农田蝶变成为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在翠亨新区马鞍岛,变化也一样显著,从帆船形的翠亨大厦,到H形的华润燃气总部基地(中山)及新兴产业科创中心,再到新加坡建筑风格的翠亨国际科创中心,马鞍岛的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
这一切,得益于超级工程带来的“通道红利”。曾经,位于中山东部的临海片区还是一片“战略留白地”。如今,随着深中通道开通,“留白”被新建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显示等新产业持续填充,曾经的“边缘地带”也进入到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版图。在《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翠亨新区站上“C位”,成为中山的城市“三核”之一,扛起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对接的使命。火炬高新区则开启“扩容”行动,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在传统工业重镇小榄镇,深中通道带来的推动效应同样显著。来自深圳的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力量融入到小榄镇的产业生态中,为小榄产业补上软件技术等领域短板。
事实上,不止中山,深中通道开通9个多月来,深中两地都已尝到“通道红利”:企业跨城迁徙降本增效、人才流动打破地域藩篱、产业链上下游加速联动。对于中山来说,这种联动正深刻地改变自身的经济版图。从中山东部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到北部的传统产业区,深圳力量正驱动中山新、旧产业“双轮升级”。
深中通道的贯通不仅重塑了中山的地理坐标,更重构了其发展坐标系。当深圳的创新基因与中山的产业基底在珠江口相遇,一场双向赋能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东部临海片区依托区位优势,以科创载体集群承接深圳外溢的创新资源;北部制造业腹地借力数字化浪潮,在智能家居、精密制造等领域形成"深圳方案+中山智造"的协同范式。这种跨城产业共振背后,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半小时经济圈"内的自由配置,深中两地的产业链正从“物理连接”向“化学融合”进化。随着深中经济合作区等战略规划落地,中山正从湾区"交通末梢"蝶变为"资源枢纽",其城市新价值将在通道经济时代全面释放。这种跨江融合的发展叙事或将为大湾区乃至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新的示范样本。
【数读中山融湾三大联动支点】
翠亨新区
与深圳前海形成“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可通达“黄金内湾”主要城市;
深中经济合作区启动综合规划编制,超80%规划面积落在翠亨新区范围内。
火炬高新区
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
打造“三谷”,即“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构建深中产业新高地。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4月4日深中通道车流量达到17.84万辆次,创下通车以来单日车流量新高。流量背后,是“深中一体化”加快驶入快车道。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中山全面牵手深圳,深入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谱写深中同城、湾区融合新篇章。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南方+中山频道推出“东西融合 深中一体——湾区新局一线观察”系列策划,敬请垂注!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何伟楠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作者】 雷海泉;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