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43:00
□胡艳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河南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发展特色文化IP,打造黄河文化新名片。在当代社会,黄河文化已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IP。河南“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黄河文化元素相结合,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古老的黄河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地运用了媒介融合的理念,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的数字技术相结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富有创意的文具、饰品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载体。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创新消费场景,将文物修复体验转化为年轻群体追捧的时尚潮流。产品采用“盲盒+解谜”模式,内置仿制文物残片与考古工具,消费者在开箱过程中完成文物修复体验。“考古盲盒”的成功在于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式消费心理,使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和认同黄河文化。
构建教育传承体系,培育黄河文化传承人。河南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黄河文化教育体系。河南编写黄河文化乡土教材,将黄河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推出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277个、基础教育课程437项,打造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构建起完整的黄河文化认知链条。许多学校开展“黄河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黄河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一些学校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黄河文化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汇聚优秀学者,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科研项目,推进黄河学学科建设,在黄河文化的历史、考古、生态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黄河学学科和黄河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整合了多学科资源,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平台,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推动黄河文化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快生态与文化融合,守护黄河文化之根。河南深刻意识到黄河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积极推动二者融合,守护黄河文化根基。河南印发《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黄河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布局,还统筹编制多个子规划,形成全面的顶层设计体系。河南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出众多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重大文化遗产,并建立“数据库”,为文化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河南建成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同时,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等多个博物馆,形成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落。它们以丰富展品和先进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河南在多方面的努力,推动着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
科技赋能,拓展黄河文化传播新渠道。河南应进一步借助科技力量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等线上平台,让全球观众都能便捷地欣赏和了解黄河文化。数字化的展示方式,能够更加生动、全面地呈现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文化推荐服务,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浏览历史,为用户推送相关的黄河文化内容,提高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效果。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的黄河历史场景重现、互动式的黄河文化游戏等,增强观众对黄河文化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黄河流域的城市风貌、农耕生活和文化活动,使黄河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沉浸式体验项目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通过创造逼真的历史场景和互动式的体验环节,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增强观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区域协同,构建黄河文化发展共同体。河南应加强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合作,建立黄河文化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流域内文化遗产保护重大事项。建立沿线九省区文化数据库共享机制,制定黄河文化空间管控办法,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共同构建黄河文化发展共同体,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保护要求,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促进黄河文化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行“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文物保护受损的产业给予税收减免。在文化研究方面,联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文化旅游开发上,共同打造跨区域的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理论来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平衡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动各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和研究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际交流,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河南应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如黄河文化国际论坛、国际黄河文化艺术展览等,邀请国际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参与,聚焦黄河学研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从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看,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和建立国际交往平台,能够提升黄河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文化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黄河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推动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将具有河南特色的黄河文化作品推向国际市场,提升黄河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了解黄河文化的魅力,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