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44:00
人民网重庆4月9日电 (刘政宁、姚於)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超大型城市,重庆市如何更好地防范极端天气、洪灾、地灾等自然灾害?4月8日,重庆市气象局举行致灾天气数智融合预报预警重点实验室学术工作会议,并通报介绍了致灾天气数智融合预报预警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情况。
本次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谈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宋君强,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专家齐聚重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穆穆通过线上方式参会。
与会院士、专家与该实验室参会代表聚焦区域高分辨率陆-气耦合资料同化和集合预报、人工智能与数值模式融合、区域与局地双向嵌套的混合架构智能预报大模型、强降水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讨。
据悉,致灾天气数智融合预报预警重点实验室由重庆市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等相关单位共同联合组建,旨在提高重庆应对极端天气、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预报预警能力。该实验室自2024年8月揭牌运行以来,已成功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6项,以及发布了天资·12h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
谈哲敏表示,该实验室将发挥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推动区域地球系统数值预报、资料同化、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二是搭建科研与业务之间的桥梁,使基础研究成果更高效转化为预报技术;三是促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四是吸引更多青年气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减灾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斌表示,实验室将显著提高重庆应对极端天气、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预报预警能力,推动重庆韧性城市建设,为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点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科技支撑。
重庆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实验室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和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在致灾天气预报预警方面的交叉应用开展技术攻关,可望突破区域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在致灾天气预报预警中的应用及其物理可解释性等关键技术。同时,2025年还将升级发布的天资·12h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2.0版本,实现逐小时更新未来12小时成渝地区1公里、1小时分辨率的降水、气温、风等气象要素预报,并广泛应用于超大城市运行治理、低空经济以及危岩地灾预警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