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7:34:00
8月14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广州、潮州、黑河、德宏四家分馆共同主办的“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并同步在四地启动巡展。
本次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计展出馆藏文物展品近400件。这是侨博开馆11年来,首次以实物形式对华侨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次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
展厅中,一件件泛黄的报纸、斑驳的武器、褪色的军装,将观众带回到八十多年前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存亡危急的年代。
那时,身在海外的华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迅速成立抗日救亡组织,踊跃捐款捐物,积极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输送军需物资。无数华侨青年毅然放弃海外安稳生活回国请缨。广大侨胞还利用身处海外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宣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他们还积极参与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在众多故事中,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的经历令人动容。1942年5月19日,“华支”在菲律宾中吕宋曼地利村成立,别称“48支队”,番号取意纪念新四军和八路军。创始人许立、总队长王汉杰,率领52名配备简陋武器的华侨青年,隶属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建制。
三年间,“华支”转战菲律宾14省及马尼拉地区,累计作战260余次,歼敌两千余人,队伍从52人发展到700多人,牺牲77人。
许立的女儿许呈亮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采访时回忆,“华支”背后有庞大的华侨支持力量——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简称“抗反”)。这个组织为“华支”输送干部、补给物资、救治伤员、收集武器弹药,让“华支”的队伍人数不断增加。
在日军占领菲律宾全境、美军宣布投降的背景下,“华支”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我们华侨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倒,就说明有人不会屈服于日本的迫害,要继续斗争。”许呈亮说。面对一次次扫荡,他们义无反顾,哪怕只有几十人,也绝不投降。
许立本人在1944年5月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当地菲律宾农民冒死用水牛驮出战场,藏在农舍救治。他始终未离开战场,继续指挥作战。许呈亮特别强调,菲律宾人民对“华支”有着无私的支持——在战斗中提供情报、担任向导、送饭送水,甚至有人为掩护华侨战士而被日军活活烧死。“我们的血是流在一起的,友谊非常深。”她说。
这份友谊和牺牲,也镌刻在今天的记忆中。在菲律宾的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上,刻着260多名华侨烈士的名字,其中包括“华支”牺牲的70多人和“抗反”牺牲的40多人。他们以生命捍卫了人的尊严与民族的尊严。
展览现场,许立的生平资料格外引人注目。他1905年生于福建晋江,少年赴港谋生,受到香港海员大罢工的启发,立志投身革命。1926年赴菲后,他活跃于工人运动,创办“菲律宾华侨总工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菲律宾、印尼、香港等地从事职工活动。1942年任“抗反”主席,组织“华支”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坚持战斗到1945年菲律宾光复。新中国成立后,许立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等职。许立病逝后,其悼词称:“许立同志是无产阶级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这次展出的文物和史料既有珍贵的战地照片、烈士名单,也有海外侨胞捐赠的信件、报刊和生活用品。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跨越万里的故事——当民族危亡之际,海外华侨用血肉和信念托举起抗战的旗帜。
正如许呈亮所说:“历史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是旗帜,是榜样。只要侵略没有被彻底赶走,斗争就不会停。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放弃。”
来源:长安街知事
记者:刘晓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