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议题审议中的“中国主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1:33:00    

5月的日内瓦湖畔碧波荡漾,万国宫前各国旗帜迎风飘扬。5月19—27日,在为期9天的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从传统医学到数智赋能,从《大流行协定》到全民健康覆盖……中国代表团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在众多议题中分享“中国经验”、阐明“中国主张”,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切。




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发挥全球协调机制更大作用



当今世界,非传染性疾病给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带来持续挑战。加强全球协作、推动多部门参与防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

在议题12“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协调机制(GCM/NCD)在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多利益攸关方参与防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方面的作用:独立评估报告”和议题13.1“联大第三次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的后续行动”的审议中,中国代表团在发言中指出,中方愿与各国分享在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特别是在糖尿病防治、口腔卫生、精神卫生、宫颈癌防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全球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我们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并开展‘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中国代表团表示,中方支持GCM/NCD在世卫组织促进多利益攸关方参与防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议通过世卫组织的平台和机制,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希望GCM/NCD更加关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能力。


实施传统医学战略——
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提供技术支持



本届世卫大会审议通过《2025—2034年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草案》,希望在全世界普及安全、有效和以人为本的传统、补充和整合医学服务,促进所有人的健康和福祉。

在关于传统医学战略议题审议现场,中国代表团表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已发展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中医药不但融入中国卫生体系的各个层级,也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初级卫生保健、推进全民健康覆盖发挥着积极作用。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中方举办了传统医药主题边会,为各国搭建了对话与交流平台,促进经验互鉴共享。

对此,中方呼吁各成员国支持并推动该战略的通过,并提出将一如既往地为世卫组织与各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促进全民健康覆盖——
支持初级卫生保健优先事项



“初级卫生保健是全民健康覆盖的基石。”在议题13“全民健康覆盖”审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指出,中方支持加强初级卫生保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同意世界卫生大会执委会确定的初级卫生保健优先事项,赞赏世卫组织的长期努力,并希望继续发挥组织合作和专业技术优势,支持各成员国加大对初级卫生保健的筹资、医疗资源分配的倾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中国始终努力推动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方专门举办“数字赋能初级卫生保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主题边会,分享中国经验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中方愿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共享健康领域技术成果,共促初级卫生保健高质量发展。”中国代表团表示。


遏制微生物耐药——
支持更新全球行动计划



当前,微生物耐药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气候变暖和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微生物耐药治理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增进交流、共促发展。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微生物耐药治理工作,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人类卫生、动物卫生、生态环境、科技等多部门的协作机制,是全球最早发布和实施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在议题15“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审议中,中国代表团介绍,多年来,中国完善了医疗卫生、药品管理、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健全了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耐药监测体系,开展了多次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政府、行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中国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耐药控制总体呈现良好态势,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研发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支持世卫组织成员国与相关利益方、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更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愿在耐药防控策略、技术标准制订、监测体系构建、新药新技术研发与转化等方面,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中国代表团表示。


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支持将社会联系作为公共卫生重点事项



在有关精神健康的议题13.2审议环节,世卫组织秘书处向大会作精神健康和社会联系报告。中国代表团认为,精神健康与社会联系高度相关。消除社会孤立与孤独感、构建人人享有高质量社会联系的世界,对于提升精神健康水平和改善人民健康福祉至关重要。

中国代表团指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精神健康与社会联系的相关行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引领下,中国构建起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并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

中国代表团介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一环,鼓励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寻求人际支持。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服务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机集成与精准对接。针对独居、空巢和留守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开展探访关爱服务,推动社会共治精神健康良好格局的形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逐步消除社会歧视,减轻患者及家庭成员病耻感,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社会支持等,改善和提高患者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促进康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

在精神卫生备受关注的当下,中方表示,支持世卫组织秘书处推动将社会联系作为公共卫生重点事项予以优先考虑,愿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解决更广泛的社会联系问题、应对相关精神健康挑战,为增进全球健康福祉而努力。


实现联合国2030年

可持续发展目标——
明确健康在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当前,中国正大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卫生问题的技术议题审议现场,中国代表团表示,实现卫生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应做好顶层战略设计,明确健康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制定符合国情的卫生发展规划;对规划分阶段细化,评估进展、扎实推进;通过法律明确各级政府、政府不同部门等行为主体职责。

中国代表团举例说,中国政府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出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5项重点任务。2019年,该行动纲领细化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把“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等纳入法律条文。中国每5年制定一个国民健康规划,细化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见证了全球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中国代表团表示,将以务实倡议和切实行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首席记者 姚常房发自日内瓦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图片
相关文章
通讯|说俄语的“哪吒2”首映 俄导演独家讲述译制难题
2025-05-27 13:43:00
四川美术学院八十五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绘就中国美术教育时代笔触
2025-05-27 11:45:00
议题审议中的“中国主张”
2025-05-27 11:33:00
在海外遭遇数次封号打压,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为啥那么刚?
2025-05-27 10:55:00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行中国电影日活动
2025-05-26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