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0:41:00
转自:证券日报
■张敏
7月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公司自主研发的舒沃替尼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近年来,包括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创新药企的产品在海外获批上市。同时,创新药在我国上市的数量也呈现井喷态势。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因素驱动下,创新动能持续澎湃、加速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生动注脚。
其一,政策全链条发力,持续破除创新壁垒。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鼓励药械创新发展的政策,为医药创新构建了覆盖研发、市场准入、临床应用、支付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着力破除发展壁垒。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
7月初,具体政策加速落地: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等方面举措,直击创新药研发效率与商业化痛点。国家药监局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为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其二,资本市场精准赋能,创新活水进一步激荡。
医药产业创新具有高投入(平均超10亿美元)、长周期(超10年)、高风险(成功率约10%)的显著特征,构建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对其至关重要。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日,《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发布,进一步释放出资本市场拥抱硬科技企业的强烈信号。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这是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后,首家适用该标准过会的生物医药企业。这一案例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的创新药企,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有力支持。
当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已成为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通道。目前上市的20家适用该标准的企业均属生物医药行业。2024年,这些企业合计营收超140亿元,同比激增40%,充分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发展潜力的认可与支持。
第三,中国医药技术创新正迎来质的飞跃。除了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正在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方式“出海”。2024年,国内药企达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的技术实力与商业价值获得国际广泛认可。
面向未来,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源头创新能力、研发效率、全球竞争力仍待提升等。应对这些挑战,医药产业创新也要锚定三大核心方向:一是追求“真创新”,从“Me-too”(模仿创新)向“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及“Best-in-class”(同类最优)转型,追求源头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力;二是深化“产学研医”融合,将“满足临床价值”贯穿于从靶点发现到患者获益的全过程;三是做面向全球的创新,在技术标准、研发体系及商业模式上进行战略重构,全面与国际接轨。
当下,一个覆盖基础研究、药物筛选、临床应用、资本支持、全球化布局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已然成型,医药创新发展动能持续激活,推动中国医药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这不仅将催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更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