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0:53:00
晨光中,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拉格镇草原上的云朵在湛蓝的天幕上缓缓游动,与草地上洁白的羊群遥相呼应。一位牧民骑着骏马穿梭其间,手中的套马杆轻点,羊群便如听话的云朵般聚拢移动。
羊圈旁,娜仁图雅早已准备好剪羊毛的工具。她目光温和地望着缓缓走来的羊群,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微笑。这些羊,在她眼中,就是草原上的“云朵”,而她和伙伴们,即将开启一场让“云朵”蜕变的神奇魔法。
随着夏至的到来,草原进入剪羊毛时节,牧民们纷纷忙碌起来,收集这一年来草原馈赠的“云朵”。娜仁图雅也叫来自己的“魔法师”伙伴们,一场热闹的“魔法秀”拉开帷幕。羊圈瞬间喧闹起来,羊的咩咩声交织成一曲别样的乐章。大家配合默契,动作娴熟,一人接过羔羊,迅速绑住羊腿,另一人手持剪刀,稳稳地在羊身上推进,“咔嚓咔嚓”的声音富有节奏,仿佛是在演奏一首劳动的赞歌。
“这些羊毛可是宝贝,是制作毡子的基础。”娜仁图雅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道,眼中满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在她看来,羊毛不仅是生活的物资,更是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一会儿,白白的羊毛如云朵般堆积起来,成为接下来“擀毡技艺”这场魔法的原材料。
不到半小时,所需的“云朵”便已备好。“魔法师”们开始仔细甄别每一缕羊毛,“要挑选毛质细、色泽好的羊毛,这样做出来的毡子才柔软耐用。”她们边选边讲解,这看似简单的挑选步骤,实则凝聚着世世代代草原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决定毡子品质的关键一步。
弹毛,是毡子制作中最具节奏感的环节。“魔法师”们将羊毛铺在苫布上,手持柳条,有节奏地抽打羊毛。柳条落下,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每一下都让羊毛更加舒展、蓬松,仿佛被风吹醒的云朵,渐渐膨胀、轻盈起来。“弹毛要均匀,这样毡子的质地才会一致。”一位“魔法师”专注地说道,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技艺的执着。
铺毛环节,最考验“魔法师”们的功力。她们双手轻柔地捧起蓬松如云的羊毛,像展开云絮一般,小心翼翼地铺开。“这里再添些。”“还有那里……薄厚一定要均匀。”她们相互提醒,目光如尺,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确保每一处羊毛的薄厚都恰到好处。羊毛铺好后,均匀洒水,让羊毛充分湿润,随后将湿润的羊毛用力卷成紧实的圆筒,再用绳子紧紧捆扎,防止散开,如同在塑造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擀毡,是一项考验体力与团队协作的工序。四位“魔法师”合力,开始滚动毡子。她们让毡子在反复碾压中逐渐成形,变得更加紧实。紧接着,大家解下捆毡子的绳子,几个人并排,用掌心和小臂来回擀毡子卷。裹在毡子里的羊毛越滚越紧,渐渐被压实。随后,将毡子晾晒在阳光下,接受阳光的洗礼,直到干透。此时,一块精美的毡子诞生了,它承载着草原人的汗水、智慧与情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制作现场,“魔法师”们展示起了精湛的毡绣技艺。她们飞针走线,在毛毡上穿梭自如,不一会儿,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和云纹便跃然毡上,为质朴的毡子增添了艺术气息。这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对草原文化的生动演绎,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草原的故事。
正是这份对草原的热爱与敬畏,让“草原云朵魔法师”们始终坚守着千年技艺,通过勤劳的双手不断幻化着羊毛、驼绒、马鬃等草原五畜身上的天然纤维。娜仁图雅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是远近闻名的擀毡、编制驼绒绳技艺传承人。2016年,她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成立阿尔善宝拉格镇驼绒绳编织协会。协会成立之初,只有64位牧民姐妹加入,但娜仁图雅坚信,这门传统技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她的努力下,协会成员如今已发展至160人。
大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用羊毛制作出羊毛被子、五畜造型摆件、笔筒等手工艺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巧妙结合,赋予了羊毛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还在那达慕大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让更多人领略到草原毡艺的独特魅力。
谈及传承传统技艺的感受,娜仁图雅感慨地说:“看到姐妹们通过这门手艺增加了收入,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门手艺是祖辈们代代相传的,只要还有人想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教下去。”她深知,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草原文化根脉的守护。
在时代的洪流中,娜仁图雅和她的姐妹们如同坚韧的守护者,化身“草原云朵魔法师”,坚守传统毡艺,为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她们的努力,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让古老的毡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记者:穆仁 敖特根其木格 梁初一 刘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