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20:07:00
在榆林市榆阳区,一堂没有围墙的“家风课”已持续讲授十年。“治沙女民兵”、退休校长贺莎莲带领56名“超能妈妈团”,用2400小时的坚守、190对结对帮扶的双手,为65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托起一片成长的星空。
5月18日,“黄河女儿行”采访团走进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街道公园社区,见证了这场以教育为炬、以家风为脉的爱心长跑。
从“治沙连”到“禾苗田”
一位退休教师的二次创业
“沙漠里能种活树,孩子心里就能种下希望。”71岁的贺莎莲声音清亮。这位曾扛着铁锹与风沙搏斗的第一代“长城姑娘治沙连”女民兵,在2005年从榆林市星元小学校长岗位退休后,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创办“爱心妈妈·禾苗课堂”。
“从三尺讲台退下来后,我总觉得教书育人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贺莎莲回忆道。当她发现所住社区有十多名孤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这些孩子不仅周末无人照看,更因家庭困难无法参加课外辅导,逐渐变得自卑、孤僻时,一个想法在她心中萌发:“我要当这些孩子的爱心妈妈,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的成长乐园。”
2015年6月,在榆阳区航宇路社区,第一间“禾苗课堂”正式开课。12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校外学习天地。贺莎莲不仅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辅导功课,更积极动员星元小学退休教师、图书楼工作人员和榆林学院大学生加入,一支特殊的“妈妈军团”逐渐成形。
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56人,她们中有教学能手、传媒主播、退役军人和运动员,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绝活”走进课堂。“我们不仅要补上孩子们的学习短板,更要修补他们心灵的缺口。”贺莎莲说。
在“禾苗课堂”里,文化辅导与心理关爱并重,知识传授与品格培养同行,一群曾经怯懦的“小禾苗”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超能妈妈团”的爱心方程式
N种组合1份初心
在“禾苗课堂”的记录里,56名妈妈以“多对多”“一对一”等灵活形式编织成网,这不仅代表爱心的轨迹,更见证着一个特殊团队的温暖坚守。
截至目前,在贺莎莲的带领下,“爱心妈妈”团队已在6个社区建立了“禾苗课堂”,累计为650多名孩子提供超过2400小时的暖心服务。
“我们不仅要照亮课堂,更要温暖每一个需要关爱的角落。”贺莎莲说。十多年来,她个人先后帮助多个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用自己积蓄资助2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在她的感召下,团队和妇联组织累计结对帮扶190名留守困境儿童。
一个组合家庭女孩的蜕变,正是这种帮扶模式的典型注脚。父亲车祸离世后,这个曾经低头不语的小姑娘在爱心妈妈们的细心观察下重获新生。一位曾任国家级运动员教练的爱心妈妈发现了她的运动天赋,经过专业测评和系统训练,这个曾经自卑的女孩在2023年陕西省柔道锦标赛上获得名次,更在今年一举夺得全省冠军。一个孩子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
家风孵化器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循环
课堂最动人的“教学成果”,是一批长大成人的“小禾苗”主动回归。
曾经有一个困难家庭的女孩渴望求学深造但无力承担费用,五位爱心妈妈共同伸出援手,为她筹集大学学费。顺利考上大学后,她每个假期都来“禾苗课堂”做义务辅导员,成为一名“爱心姐姐”。
“就像接力赛一样,她们把爱的接力棒传到我手里。”如今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刘七七,一直坚持来“禾苗课堂”志愿服务,从“爱心姐姐”成了“爱心妈妈”,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目前,“爱心妈妈·禾苗课堂”的模式已从全市推广到全省。爱心妈妈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禾苗课堂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暖心服务。同时,课堂创新推出的“一寒一暑”特色项目,将假期作业辅导与书法绘画等素质拓展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在知识传递中促进邻里互动,以教育为纽带,凝聚社区温情,共同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在这里感受到两种力量的交织:一种是治沙人‘一棵树接着一棵树种’的坚韧,一种是贺莎莲们‘一个孩子接着一个孩子帮’的温柔。”“黄河女儿行”采访团成员感慨。
正如贺莎莲常说:“当年我们治沙连种下的是一棵棵‘绿’,今天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的是希望。”这片曾与风沙搏斗的土地,如今正用教育和爱心播撒希望的绿洲。(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