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9:46:00
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当地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后,铜仁市便将这一嘱托牢记心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梵净山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产业兴盛、百姓富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梵净山,这座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生态瑰宝,森林覆盖率高达97%,年均降雨量可达200天。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7925种野生动植物,是众多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家园,也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绿色明珠”。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铜仁市全力推进梵净山生态保护工作,主动降低人为干扰,为生物多样性营造优良的生存环境。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程中,铜仁市通过生态监测、人工繁育等手段,持续为梵净山的生态画卷添彩。以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依托,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系统,对梵净山区域的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展开全方位、持续性监测,精心编织了一张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为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目前,梵净山区域已成功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这些监测站点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铜仁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梵净山环线修建生态廊道和动物廊道,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周围环境,降低人为活动对它们的影响。共拓宽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为野生动物繁衍与栖息开辟了更广阔天地。在梵净山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2023年搭建了一条高4.5米、宽4.5米、长约300米的通道,用铁丝网隔开人类和动物活动区域;在梵净山环线印江县和江口县交界处,修建专供动物通行的天桥,并种植植物提供仿生环境,实现“地上车行驶,桥上动物过”的和谐盛景。
梵净山区域内留存着50处珍贵文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梵净山管理局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常态化开展巡查巡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以梵净山区域党建联盟为载体,各管理总站组织周边社区党员干部和护林人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围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监管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文化科科长李鹤指出,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铜仁市积极探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创新路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
铜仁市以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四大行动”,聚焦“一山一水一城”的独特资源,推动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形成体旅、康旅、文旅、农旅、工旅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推出“奔跑吧·铜仁”梵净山冬春马拉松、“登梵净灵山·赏冰雪美景”冬春游梵净山系列活动等十大精彩活动,创新打造众多沉浸式、互动式旅游和消费体验新场景。
目前,铜仁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梵净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石阡县首个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等精品品牌景区声名远扬。2024年,梵净山接待游客数量再创新高,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长,生态旅游已成为铜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铜仁市利用梵净山周边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梵净山中蜂、中药材、菌业等生态产业蓬勃兴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这些生态产业为当地农民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的梵净山,山更葱郁,水更清澈,景更迷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四射,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文化科科长李鹤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梵净山雕琢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续写梵净山生态与发展的传奇篇章。
记者:向倩编辑:何芳二审:杨映华值班编委:蒲智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