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0:29:00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故事绘出新篇章。从黄河三角洲的“白花花”变“金灿灿”,到牡丹园里的“一朵花”裂变成“一条链”,山东用好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文化赋能、治理升级等“金钥匙”,正在解锁农业强省建设的全新版本。
盐碱地里的“科技魔法”:黄河三角洲的逆袭之路
小满刚过,位于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济麦60千亩示范方中,麦浪随风翻滚。济麦60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近年来自主选育的耐盐碱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万亩试验基地
盐碱地是“沉睡”的耕地资源,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而仅东营市就拥有盐碱地341万亩,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这些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的代名词。山东人民通过科技创新,让盐碱地成为高产的耕地,昔日的盐碱荒滩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
盐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平台
2022年9月,山东省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工作在东营市开展。在去年夏收中,济麦60在东营土壤含盐量3.3‰的千亩方实打亩产511.88公斤,亩产成功突破千斤,成为山东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
从大水漫灌“以地适种”到选育品种“以种适地”,当地农民对盐碱地的治理理念不断发生改变。如今,各类耐盐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试验田,在东营的盐碱地上星罗棋布。
老果园玩转新经济:冠世榴园的“千年新生”
枣庄峄城区冠世榴园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有2000余年历史,不仅是山东石榴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榴产区之一。
经世代传承,冠世榴园从枝头鲜果到精深加工,从自动剥皮到果蔬压榨等环节,每小时可加工石榴鲜果5000公斤,年产量100万公斤,年生产能力200万公斤。冠世榴园一旁的206国道两侧,物流货车穿梭不息。
不仅如此,石榴防冻丰产高效施肥管理技术入选2024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实现石榴领域“零”的突破。
同时,通过“农业+文旅”焕发新活力,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冠世榴园推出“榴光峄彩 乐游一夏”欢乐季,随着“齐鲁1号”旅游列车的开行,各地游客来到枣庄体验打卡石榴博物馆、石榴精品园、石榴种质资源圃等。仅去年冠世榴园就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枣庄将石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从石榴叶、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树根到石榴文化,全力挖掘开发石榴身上的“宝藏”。
培育石榴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产业链,让这片“千年古园”焕发新机,让百姓的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一朵花撬动百亿产业链:菏泽牡丹有七十二变
菏泽,一直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其牡丹品类繁盛,拥有1308个品种的观赏牡丹。每到四五月份,菏泽牡丹花开正艳、云蒸霞蔚,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打卡观赏。
今年,菏泽先后承办“2025世界牡丹大会暨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和“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专家,提升了菏泽牡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好看”已远不足以概括菏泽牡丹的特质,相较于赏花,菏泽在近几年早已将花融入进城市发展的肌理,在各个领域“一路生花”。
牡丹宴、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画、牡丹汉服等等,菏泽这朵“富贵之花”已摇身变成“产业之花”“富民之花”,各类牡丹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菏泽牡丹产业带动就业超50万人,总产值突破130亿元,菏泽成功走出一条“文化+产业”的牡丹IP之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产品,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去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1142.04亿斤、连续4年超过1100亿斤;山东出台《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生产潜力,“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均在高基数上实现新增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山东创新实施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省级首批确定14个产业链,每个给予5000万元—2亿元支持,推动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搭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11个,省里建设专业村镇、名品村等6563个。
众多乡村发展“农业+文旅”“农业+电商”等新业态,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
山东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乡村全域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一幅生动的齐鲁美丽乡村画卷愈加绚丽。
当科技让盐碱地长出希望,当文化给老传统插上翅膀,当治理创新激活沉睡资源,山东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农业强国的根基在乡土,但出路绝不止于土地。
近年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推进片区建设;深入推进“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认真践行大食物观,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
和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山东正凭借“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广袤的田野上奋力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编辑:姜凯宁 张誉耀 于春晖 周凡婷
设计:董赫然
策划:单青 李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