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1:16:00
“再过几个月就要进行驻村工作的轮换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申请再驻一轮。”
说话的人,名叫肖炜,是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田坎村驻村第一书记。让他如此放心不下的,是田坎村的721户3137名百姓。
2023年8月,肖炜从六枝特区党办的电脑桌前来到了田坎村,成了一位每天都需要跟老百姓打交道的驻村干部。
“因为我之前也在农委、扶贫部门待过,对农业的相关政策、行情都比较了解,所以到村里来之后,上手也比较快。只是现在每天面对的是百姓,跟之前对着电脑,在工作方式上还是不太一样。”
履职之初,除了每天按部就班地在村里熟悉情况、进行预防返贫的监测,肖炜对症下药的开始行使自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
“因为我们田坎村,距离镇中心的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但是因为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这一块,限制了村里的发展。于是到了之后,我就开始思索究竟如何在路上下功夫,帮助百姓致富。”
田坎村现有耕地4760亩,但是因为路不通,加上村里的青壮年都出门务工了,很多土地便撂荒了。
2024年5月,肖炜和村党支部书记朱启学一起,开始频繁往来于田坎村和六枝特区农业部门之间。
“两个多月之后,他们派人来对现场进行了勘测,2024年10月,村里的7条产业路就开始陆续动工了。”
2025年1月,7条覆盖近3000亩土地、如同玉带般的产业路,缠绕在了田坎村的山水间,肖炜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村民在新修的沟渠上晾晒粮食(黄瑶 摄)
“百姓终于不用人背马驮的务农了。我们贵州山区,本来农业成本就高。现在好了,有了这几条产业路,大大节省了村民的务工时间、精力。同步推进的,还有村里一条长700米沟渠的升级改造工作。之前这条沟渠都没有盖板,百姓养的牲畜经常掉进去,大家出行也不方便。现在沟渠附近的几户人家都买了小三轮车,进进出也更安心了。”
产业路通了,引进新的致富产业成了田坎村又一发展课题。
朱启学告诉记者:“之前村里都是种些苞谷、洋芋、时令蔬菜什么的。后面我突然想到,一位老友一直在安顺那边种植捧瓜,就试着联系了他,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产业有了,从百姓手中协调土地被提上了群众会的议程。
“会上,我们给村民算了一笔账,除了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100元每天的务工收入,还有采摘捧瓜时每斤一块钱的采摘费用,每年最多能为百姓增收6000元左右。而且家门口就业,怎么都要方便得多”,肖炜介绍道。
2024年9月,外地老板彭康带着捧瓜苗在田坎村安了家。“去年12月种下去,这两天都已经开始采收第一批捧瓜尖了。计划能采摘到10月份左右。地里的工人我们是免费提供午饭,他们中手脚最麻利的,每天能采200多斤。如果市场行情好的话,明年我还想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百姓就业。”
肖炜(左)和彭康(右)在捧瓜地中(黄瑶 摄)
如今,在肖炜带领的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田坎村的路灯、通组路都在陆续新建中。“6月中旬,我们将会启动12个村民小组的污水处理工程。到时候你再到田坎村来做客,又是一番新景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 桂榕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