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算法养生受追捧 “健康报告”不靠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0:53:00    

拍一张面部照片上传到手机APP上生成今日“体质报告”、通过智能手环数据定制“个性化”膏方……随着各种智能设备和养生APP的出现,这类依托大数据和算法的养生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对此医生提醒,算法养生可能忽视个体差异,只靠照片或一些关键词来“诊断”,很可能误诊误断。

市民爱上算法养生

上午7点,38岁的市民郭女士准时醒来。刚一睁开眼,她就拿起手机打开了不久前下载的一款养生APP,并将摄像头对准了自己的脸,分别拍下面部照片和舌头的照片,随后进行上传。不一会儿,APP便通过分析舌苔颜色、齿痕、舌尖等特征,生成了郭女士的体质报告。报告中显示郭女士“里热亢盛、阴虚火旺”,并提示胃、肾阴伤。郭女士看不懂,又查看了一下调理建议,上面建议她通过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绿豆、芦荟、西瓜……郭女士正不知道早餐吃什么。看完这份调理建议,她决定按照APP的建议,熬一些绿豆粥喝。

这段时间,这款养生APP成了郭女士每天第一时间“打卡”的软件:“操作挺简单,报告生成也很快。我平时喜欢从那里获得一些‘个性化’养生建议,感觉很方便。”

近几年,打着“精准调理”旗号的各类养生APP和小程序受到不少人欢迎。对市民冯女士来说,算法养生在便利的同时,还让她体会到了养生仪式感。“平时没什么时间去医院调理身体,在手机上开些‘电子中药’,也算对身体有个交代。”冯女士平时作息不规律,身体常常小病不断。她跟着养生APP做养生操,听养心曲,喝祛湿茶。这些“电子中药”让她感觉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健康报告一天两样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郭女士和冯女士这样热衷算法养生的市民不在少数。“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不小的工作压力,大家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的情况。”市民李先生认为,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感兴趣,受制于时间和专业门槛的影响,他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各类“电子中药”。“即查即得”的算法养生不仅填补了健康管理的空白,还给人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健康状况的焦虑。

在手机应用市场的“健康”分类下,出现了不少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应用程序,用户只靠照片或一些关键词就能生成一份“个性化”健康报告和相应指导。此外,一些APP还提供了真人在线服务,不过用户需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才能使用。

“同样的症状,不同的APP可能会给出不同答案。就算是同样的应用程序,也可能给出不一样的结果。”以前曾“重度依赖”养生APP的市民张女士说,她曾利用一款“舌诊”APP“望、闻、问、切”,结果这款APP在中午和下午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健康报告,她的体质也在短短两三个小时里变了个样。后来,她渐渐减少了到各种养生APP“打卡”的次数,反而觉得对自身健康的焦虑感减轻了。

理性对待算法养生

对此,记者联系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国医堂副主任张旭杰。张旭杰表示,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需结合整个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某一症状做出判断。算法养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某些时候可以作为参考,但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市民来说,只靠照片或一些关键词让APP进行“诊断”,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比如,同样是“湿气重”,不同成因对应的用药方向完全不同,盲目跟着算法服用“千人一方”,不仅达不到调理身体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健康。

张旭杰提醒,对于算法养生,市民不能盲目跟风,应谨慎参考,理性对待。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就医检查,接受专业指导。

(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
算法养生受追捧 “健康报告”不靠谱
2025-05-20 10:53:00
“听民意解民忧”第十一季启动 “一把手”接听后马上现场调研
2025-05-19 14:55:00
全球首例!定制化基因编辑疗法治疗婴儿罕见病见成效……一起来听健康早闻!2025年5月19日
2025-05-19 06:33:00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江豚“淘淘”明年有望再填新丁
2025-05-18 18:49:00
青少年“防胖指南” 家长请查收
2025-05-12 1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