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0:00:00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兰珍
经济普查也被称作“经济大体检”,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集中盘点”。3月31日,四川省统计局正式发布《四川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36.7万个,与2018年末(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相比,增长79.4%,从业人员2114.2万人,增长20.5%。同期,个体经营户600.3万个,从业人员1185.2万人。
省统计局表示,这次普查全面调查了我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了各类单位基本情况,真实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哪些亮点数据值得关注?数据背后体现了哪些经济趋势?
看工业:10.1万和35.3%,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0.1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35.3%。从业人员411.1万人,增长4.2%。
从工业产业本身来看,制造业仍然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三大门类中,数据显示,2023年末,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达到91185个,占比90.3%。
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四川近年来持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工业作为四川经济大盘“压舱石”的体现。
2023年,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新型工业化作出重点部署。此后,四川围绕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全省工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真金白银支持是企业增加的主要因素。2023年以来,四川针对工业企业出台了包括降低融资成本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例如,去年7月,省级印发的《关于提升制造业贷款占比支持四川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对规上工业企业竣工投产且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省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最高给予单个项目1000万元资金激励。
向新求质的政策导向,也是动力源。近年来,四川通过深入实施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打造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农机、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半导体、固态电池等一批拳头产品。过去两年,四川通过“揭榜挂帅”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优势产业领域做大做强,也为企业数量增加提供了空间。借助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四川在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稳步增加。
看三产:131万和1385.9万,第三产业增长贡献逐年增加
2023年末,四川第三产业活动单位为131万个,在二三产业活动单位占比达85.5%。同期,从业人员1385.9万,增加387.3万人、增长38.8%。
数据背后,是四川近年来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四川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逐年增加。去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26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是不折不扣的“主力军”。
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一系列促消费的硬举措。无论是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还是发放“蜀里安逸”四川特色产品消费券和家居家装消费券等,都在加快全省消费潜能释放。去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增长3.9%。
近几年,四川文旅产业亦展现强劲的向上势头。例如,过去两年的国庆节,全省游客接待量都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均突破330亿元。
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同样表现不俗。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40.9万个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29.9%。在个体经营户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也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也是我省稳住就业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末,全省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1385.9万人,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近八成。在个体经营户中,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最多,达到544.4万人,占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的45.9%。
看新赛道:2775和15.0%,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2023年末,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775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5.0%。
数据表明,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物产业670个,占比最高,达24.1%。其次,绿色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均超17%。四项产业占比近八成。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以来,四川先后把人工智能列为省政府“一号创新工程”,同步加快推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连续两年,全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目前,全省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从培育、壮大产业两步入手。
一方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细分赛道,竞速发展。2023年,四川印发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计划,推动全省形成加速竞赛、争相发展良好氛围。目前,全省低空经济已形成以成都、自贡、绵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地,创新能力及产品规格种类均位居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建圈强链,集群发展。例如,聚焦航空航天等15条重点产业链和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链,四川建立“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的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在德阳,聚焦建设新能源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已集聚氢能相关企业2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