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0:43:00
记者王桔 通讯员李煦
山间漫步被虫咬 回来后高烧不退
近日,家住杭州桐庐的钟大伯(化名)和朋友相约去郊区山林踏青,大家玩得格外尽兴。可谁也没想到,回家没几天,钟大伯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直飙到 39.5℃,还浑身没劲儿,头晕得厉害。
家人眼看情况不妙,赶紧将钟大伯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师在详细查体后发现,钟大伯不仅持续高热,还在大腿上发现呈黑点状的蜱虫叮咬,周围泛红。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凝血功能也出现异常,情况十分危急。
急诊科医生怀疑钟大伯可能感染了某种特殊病毒,为她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检测结果很快出来——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
这种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蜱虫传播,感染后会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时的钟大伯,肝肾功能已经出现明显损伤,呼吸也变得急促,随时有生命危险。
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制定救治方案。经过数天惊心动魄的抢救,钟大伯的体温终于逐渐恢复正常,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也开始回升,病情总算趋于稳定。
进入高发期!户外活动要多张个心眼
杭州市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方慧说,每年春夏季节,因蜱虫叮咬感染病毒的患者都会增多,现在已进入高发期,5月和6月蜱虫密度达到最高。
被蜱虫叮咬后,不少人会在1-2周内会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红斑或出血点,其中最危险的是蜱虫病(学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这种病毒可通过叮咬进入人体,引发高热、出血、肝肾衰竭、凝血异常的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蜱虫体积微小,幼虫仅有芝麻大小,加之其吸血时会分泌麻醉物质,很多人被叮咬后毫无察觉,等发现时蜱虫往往已吸附数小时甚至数天。像钟大伯这样被蜱虫叮咬后没有及时就医,导致出现血小板骤降、肝肾衰竭,正是病毒攻击多器官的典型表现。
这样避免和预防蜱虫叮咬
陈方慧提醒,眼下正值蜱虫活跃期,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护很关键:
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脚、袖口,戴上帽子;裸露皮肤涂抹含 DEET(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衣物和帐篷可喷洒含氯菊酯的产品。
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腰部、腋窝、腹股沟、脚踝下方、耳后、头皮等隐蔽部位,同时别忘了检查宠物和随身物品,避免蜱虫 “搭便车” 带回家。
一旦不幸被蜱虫叮上,记住一定要记住以下的“三不”原则:
1. 不要硬拔:强行拉扯可能导致蜱虫头部断裂,蜱虫的口器残留体内引发感染。
2. 不要拍死:拍打或捏碎蜱虫,其体液中的病毒可能渗入伤口。
3. 别用偏方:火烧、涂酒精、抹风油精等“土方法”会刺激蜱虫释放更多毒素。
总之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来源: FM93交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