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木心谈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6:03:00    

潮新闻客户端 夏春锦

梦回西湖

木心曾在一次与杭州某报记者的越洋采访中,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目前可知他最早到杭州的时间约在一九三一、一九三二年之间,只有五六岁(虚岁)的样子。这是据现存唯一一帧木心与家人的全家福而知晓的,摄影地点就在西湖旧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摄于三潭印月的全家福。

到了一九四三年春,十七岁的木心决心出走乌镇,前往杭州报考位于西湖之畔的国立艺专,于是“时常在平湖秋月、罗苑、孤山、西泠印社那一带踽踽独行”。但此时的木心并不喜欢西湖,因为他的“胸中充满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想看的是“高山大海,悬崖峭壁”。这可以说是一个热血型少年的天真想法,事后连自己也不免为之莞尔。

杭州打开了木心的视野,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也曾一度把家安在了西湖边上,先后住在盐桥、金沙港、皮市巷等处,与夏承焘、林风眠等师友悠游于湖山之间,一心要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

关于木心杭州的住处,最近在《木心遗稿(二)》中看到一则新材料。说的是一九四七年木心从上海回杭州度寒假时,家人已将原本的旧屋售出,改在皮市巷置办了新屋。据木心的两份自制年表显示,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〇年他在省立杭高任职时仍然住在皮市巷。一九五〇年八月底,从省立杭高辞职后上了莫干山,在山上一直待到十二月。到了年底,木心才偕母亲沈珍及外甥女王剑芬迁往上海,落户浦东高桥。上海从此成为他的又一个故乡。

晚年去国后,木心对西湖时常梦回萦绕。他不仅绘就了画作《梦回西湖》(三十三幅风景画之一),还从知堂《夜读抄》中“掠”来明末王思任的《游杭州诸胜记》,将之改写成《西湖》一诗,以“尽西湖里外之致也”。就是在私密的笔记本上也不忘大赞西湖的天然造化,以为“别有一股秀气”。或许是距离产生了美吧,对西湖不仅“记忆中的印象极佳”,在久别重逢后,“觉得比想象的还要好”。

二〇〇五年,木心回过一次国,做正式返国定居的准备。在这次离国前夕,专程去了一趟杭州,重访了老师林风眠的玉泉故居,品尝了楼外楼的名菜肴,也少不了看看西湖的佳山水,重温一下少年时的旧梦。

木心所绘《梦回西湖》。

除了鲁迅,就是她了

木心出于对张爱玲的喜爱,常常将之与鲁迅等量齐观,所以他会说:“鲁迅与张爱玲是两路的,而中国(当时的中国)除了鲁迅,就是她了。”

这句话显然是针对鲁迅和张爱玲的文学成就而言的,因为木心在另一处还说过,自“五四”新文化以来,“论‘才华’,唯鲁迅、张爱玲二位”。

木心只为三位中国新文学作家写过专文,分别是:写鲁迅的《鲁迅祭: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写茅盾的《塔下读书处》,还有就是写张爱玲的《一生常对水精盘:读张爱玲》。他在这篇悼念张爱玲文中早就宣称:“鲁迅之后感觉敏锐表呈精准的是她了。”此说与遗稿中的认识是一致的。

张爱玲于一九九五年九月初去世,木心闻讯后动笔写下了《一生常对水精盘:读张爱玲》,并于这个月的二十一日刊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文章见报后,木心觉得因是在编辑的催促下仓促成稿,对于张爱玲实在有些大不敬,心中颇有些怅然。文章后被木心改题为《飘零的隐士》,收录《同情中断录》(翰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十月版)。在此之前,曾被陈子善收录其选编的《作别张爱玲》(文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版)一书。

木心在《一生常对水精盘:读张爱玲》文前摘引了收录《素履之往》(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三年六月版)一书中的片段,开头就说:“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当《小团圆》出版后就有专家急着站出来看木心的笑话,指责他对张爱玲的后期创作无知。按理说,《小团圆》于二〇〇九年才出版面世,木心写该文时不了解张爱玲曾创作过这样一部遗著,本无可厚非。

只是令这位专家始料未及的是,同样由于《木心遗稿(二)》的出版,我们得知差不多在二〇〇六年的时候,木心写下过一段表达他对张爱玲同情与理解的话:“张爱玲的悲惨,不是才气尽了,写不出了,而是才气照样有,而且炉火纯青,可是生活折腾得她负荷不了,生理心理都发生扭曲。……她的困境的模式是公主落难,活在皇宫里,她是正常无差池的。”他在遗稿里还大量谈论张爱玲的写作、婚恋、晚景、身后、局限、穿着、张迷等话题。无论怎样,在他心中张爱玲仍然“不愧是高贵的艺术家”。

谜面和谜底

木心的短篇小说《大宋母仪》原名《南宋母仪》,这是据刚出版不久的《木心遗稿(一)》知道的。遗稿还揭示,此文初稿原打算以一“楔子”开头,但到了要抄正发付时,觉得这番开场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谜底何故放在谜面之前”,遂删减成“后记”,移到了文末。

与原来的“楔子”相比,“后记”的内容相对简省了不少,更多的是对读者的提示,而非主旨的揭示,有意提醒读者可以两相对照着读,“自可明取、舍、改、添之所为何事”。但这不代表被木心弃之不用的“楔子”是没有价值的,相反,读者也可以借此窥探木心写作此文的意图。比如他指出旧小说存在的三个通病:一是“虽不乏程式化的引人入胜的技巧,却难免油腔滑调,插科打诨,迎合其假想读者的兴会之所在”;二是“唯恐遭正人君子们的詈骂弹劾,因此在描述卑污行径猥琐情节之际,一边恣意渲染挑逗,一边猛羼纲维伦常的道德教训,这就把已经定得很低的读者再看低了”;三是“在故事的发展上,往往‘谜底’已经揭出,却会把‘谜面’做下去、做下去,这就把已经定得很低的读者看得低之尤低了”。

这三点旧小说的通病正是木心企图超越的。在他看来,只有具有“艺术家自觉”的作家才能突破这些通病,“四大名著”的作者,特别是曹雪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夏春锦,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编著有《木心考索》《木心先生编年事辑》《谷林锺叔河通信》《朱生豪宋清如选唐宋名家词》等,策划主编有“蠹鱼文丛”“知新文丛”“尔雅文丛”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一未满8岁男孩从27楼坠亡,当地通报→
2025-04-13 17:00:00
净利三连降!天奥电子2024年实现净利6419.73万元
2025-04-13 12:11:00
“北上”港澳单牌车快速增长
2025-04-12 18:32:00
首批高铁“宠物乘客”启程!
2025-04-11 16:48:00
景瑞地产:子公司未能偿还近2亿元借款,正沟通展期或融资置换
2025-04-10 2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