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20:38:00
从儿科到产科、妇科,再到产科,28年,她始终坚守在护理一线,用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爱心,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守护了万千母婴的健康。她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是产妇心中的“贴心天使”——她就是襄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管护师王军霞。
“5·12”护士节来临之际
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平凡却闪耀的护理工作者
聆听她的故事
感受那份跨越28年的坚守与热爱
从儿科到产科 28年步履不停
1997年,刚从襄樊卫校(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王军霞,踏入襄阳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儿科护士。
工作中,王军霞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就了“一针见血”的穿刺本领,成为医院的“香饽饽”。不管哪个科室,遇到不好穿刺的患者,都找她支援。
面对哭闹的患儿和焦虑的家长,她总是耐心安抚,细心操作。“家长一声‘感谢’是最好的回报。”王军霞说。
2006年,王军霞主动申请调入产科。
有人说:“产科又忙又累,何必自讨苦吃?”
她笑着说:“迎接新生命是最幸福的事。”
从助产士到主管护师,她参与了近万例分娩,练就了“一摸准”的胎位评估绝活,成为科室的技术标杆。
2015年,王军霞从之前的岗位调入了妇科部门,担任了责任护士的角色。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她要承担起更多的专业责任,还要求她对妇科病患的护理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专业知识。在妇科工作的几年里,王军霞凭借她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对病患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同事和病患的一致好评。
2019年,王军霞再次被调回了产科部门,继续担任责任护士工作。产科的工作性质与妇科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对孕妇和新生儿的护理。王军霞在产科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孕妇的身体状况,还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孕期和分娩期。她细心地为每一位孕妇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她们在产前、产中、产后都能得到最周到的照顾。
在产科,王军霞还经常参与新生儿护理的培训工作,她会耐心地向新父母们传授如何正确抱持和照顾新生儿,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她深知,作为责任护士,她的工作不仅仅是照顾病患,更是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新生儿护理的信心和能力。
辗转三个科室,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敬畏。
不平静的夜晚 迎接五名新生儿
2014年,一天凌晨三点,产科助产士王军霞将当晚接生的第四名新生儿轻轻放在辐射台上,刚处理好新生儿的脐带,身后又传来胎心监护仪急骤的警报声。
“5床宫口全开!”听到值班医生的声音,王军霞手不禁加快了动作,对产妇进行阴道缝合,处理好产后物品,并贴心地为产妇掖好被角,调整好输液速度,叮嘱其好好休息。
随即,她转身来到另一位即将分娩的产妇身旁。
“小芳(化名),肚子疼时深呼吸,屏住气慢慢向下用力。尽量把时间憋长一点,多用一会儿力;肚子不疼时就放松,好好休息。”王军霞耐心地指导产妇分娩。
在俯身核对器械包时,产妇的羊水混着胎粪瞬间喷出,浸透了无菌衣前襟,她来不及更换,守着产妇指导其分娩。
凌晨五点,第五个婴儿终于发出响亮的啼哭声,王军霞托着小生命,虽然疲惫不堪,却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有时候觉得我们像守夜人。”望着五个新生儿的脚印,王军霞喝下第三杯黑咖啡。
晨间记录显示,这个大夜班共迎接了3250毫升羊水、15次宫缩监测和2次惊心动魄的胎心减速。
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王军霞共顺产接生了5名新生儿。这一夜,她像闹钟一样,一刻不停地奔波在几位产妇之间,迎接新的生命。
传承与奉献 照亮后来人
2015年以来,市妇幼产科不断创新,推出镇痛分娩、自由体位分娩、导乐分娩、无痛分娩等分娩方式,可以降低产妇剖宫产率,提升舒适感和体验感,缩短产程,产妇配合度更高了。
“有霞姐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这是同事们的共识。
一次,一位高危产妇突发脐带脱垂,胎儿命悬一线。王军霞迅速跪地托住胎头,保持固定姿势直至手术完成,最终母子平安。
事后,她的膝盖瘀青一片,却说:“这是本能反应。”
作为科室“元老”,王军霞始终致力于“传帮带”。组织年轻护士参与学习演练,将28年的经验倾囊相授。
“霞姐总说‘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查一遍、时刻关注产程’,这四句话我永记心间。”产科护士王翠翠说。
2019年,王军霞再次回到产科时,产妇对服务、环境、母乳喂养、产后身材管理等个性化需求更高了。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2024年10月,市妇幼产科整体装修升级,打造14间VIP病房和3间双人病房,环境优美,配套完善。
王军霞工作重心从临床一线转向教学管理,致力于培养年轻护士。她通过带教指导、督学考核及质控把关,全面提升护理团队专业水平。每日参与质控督导,将丰富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在优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产科人才梯队建设注入新活力。
在这个属于白衣天使的节日里
我们向守望生命花开的护士们致敬
无论是昼夜坚守的病房
还是争分夺秒的急救现场
你们始终以仁爱之心和专业技术
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