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3:35:00
7月2日,笔者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获悉,该院近日为一名1.6kg早产儿通过经皮动脉成功实施导管未闭封堵术,一举填补贵州省极低体重早产儿经导管主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TCPC)的技术空白,同时为该类手术西南地区最低体重。
在静谧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体重仅1.6千克的早产儿小安(化名)静静躺在保温箱中。出生胎龄28+1/7周的他,因动脉导管未闭(PDA)自出生起就面临着生与死的残酷考验。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一条“生命通道”,出生后本应自然闭合。但像小安这样的早产儿,这条通道却常常“关不上”,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心力衰竭、肺出血甚至死亡。
医护人员查看小安治疗情况。
肺循环超负荷,血液异常分流导致肺动脉高压,小安出现呼吸衰竭,呼吸机无法撤离;心功能濒临崩溃,持续存在的肺动脉高压对小安的心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全身器官缺血风险: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等致命威胁如影随形……
小安体内未闭动脉导管内径将近4毫米—这个本应闭合的“生命通道”,此刻却成了他致命的“漏洞”。更让人揪心的是,常规药物治疗对小安效果不佳。
尽快关闭这个“致命通道”,无疑是挽救小安生命的关键所在。
相较于传统开胸结扎术需开胸、深麻醉、高感染风险,经皮介入封堵术凭借通过股静脉穿刺完成,伤口不到2毫米、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成为关闭小安“心门”的最优选择。
躺在保温箱里的小安。
然而,患儿极低的体重,细如发丝的血管,有限的手术操作空间,对医疗团队的技术、设备及麻醉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保证手术的成功实施,使小安的“命运”“得以逆转”,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心脏中心团队联合新生儿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精准评估、仔细研讨,最终制定了手术方案。
同时,特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本部心内科高伟主任亲临现场,全程指导本次手术。
手术现场。
手术室里,麻醉科医生紧盯监护仪,屏幕上,小安未闭的动脉导管清晰可见。
在超声的引导下,介入团队屏息凝神,将导管轻柔送入。当封堵器被精准植入目标位置,小安生命的异常通道被成功“修复”。术后2小时,“小安”的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床旁心脏超声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且无残余分流。
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心脏中心派驻专家王凯主任介绍,1.6公斤的早产儿PDA封堵术在国内也属高难度手术。此次手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打破了地域医疗瓶颈,让危重症患儿无需出省,在“家门口”即可获得顶尖治疗。(文/图 刘婷婷、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