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56:00
在中国白酒的璀璨星河中,“八大名酒”的称号犹如皇冠上的明珠,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匠心的传承。而茅台酒以“国酒”之名享誉世界,却在1963年的第二届“八大名酒”评选中意外屈居第五。这一结果不仅引发轩然大波,更牵出一段关于品质、工艺与时代抉择的深刻故事。
为何茅台会只排行第三?这场评选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迷雾,探寻名酒评选的来龙去脉。
新中国成立后,为规范酒类市场、推动行业发展,国家先后于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举办了五届全国评酒会。第二届评酒会(1963年)评选流程严格、是很具公信力的一届。
此次评酒会在北京举行,参评酒样需经过层层筛选:首先由各省市推荐本地名酒,再经轻工业部组织专家进行盲品打分。评委团由酿酒专家、感官评测员和行业代表组成,从色、香、味、格四大维度对196种酒样逐一品评。最终,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脱颖而出,成为“老八大名酒”。
但是这里有个意外,茅台酒原本是前三的,但是这次评选后却掉到了第五,这消息一经《大公报》公布,举国哗然。彼时,茅台已是各种外交场合的“门面担当”,这一排名不仅挑战了当时大家的认知,更让茅台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评选结果公布后不久,周爷爷在非洲访问期间,用茅台酒宴请国际记者。席间,一位外媒记者手持《大公报》直言不讳:“您说这是中国最好的酒,但报纸上说五粮液才是第一!”此言一出,现场气氛骤然尴尬。
回国后,只能立即要求轻工业部彻查评选过程。评委会不敢怠慢,迅速组织原班人马对茅台酒进行复评。但是很尴尬盲品结果依旧显示茅台位列第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解开谜团,调查组从市场随机采购茅台酒,并与1952年第一届评酒会的参评样品。结果发现,那时的茅台和第一次品酒会时候的不一样了!
上世纪50年代末,茅台酒因需求激增,自己的产能完全更不上。1959年,酒厂提出“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这里的“沙子”实为酿造酱香酒的核心原料——红缨子高粱。这种高粱粒小皮厚,耐高温蒸煮,能赋予酒体独特的醇香,但出酒率极低。为提升产量,酒厂将高粱破碎后投料,虽提高了出酒率,却导致蒸煮时易糊锅,酒质稳定性就不太行了。
痛定思痛,茅台酒厂重新回归传统工艺,坚守“12987”古法。
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评酒会上,茅台再也没有跌出过前三。第二届评酒会的“意外”排名,实则为中国白酒行业敲响了警钟:盲目追求产量必然牺牲品质。茅台酒的曲折经历,也印证了传统工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茅台重回巅峰,但其“第五名”的历史仍被津津乐道——它不仅是评选公正性的体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发展的得失与取舍。
不过这次事件后,到是给了茅台镇一个发展的机会,地方也认识到了“产区的重要性”,茅台镇被划定为“酱酒核心产区”,赤水河沿岸的酒厂凭借地理优势迅速崛起。
包括茅台,国康在内的老一代酱酒酿造工坊都得到了发展。国康也是其中的基酒老厂家,这几年口碑一直很好。这款国康1935更是成了本地的一个经典口粮好酒,销量和口碑一直在稳定上涨,这两年甚至经常缺货。
国康由大师范应华主导酿造工艺。选用红缨子高粱,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时令规律,经5年窖藏后,酒体醇厚细腻,酱香突出,成为茅台镇老一代酱酒酿造者中的佼佼者。
这款酒的酒液微微泛黄,清澈透明,散发着浓郁的酱香。一入口就能感受到扑鼻的香气,接着是醇厚甘甜的口感,柔顺入喉,落口清爽且余味回甘明显,空杯后还能长时间留有香气。可以说,这款酒把口粮酱酒的品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我,这款酒的口感出色、香气持久,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性价比这么高,真是不容错过的好酒!
结语:
八大名酒的评选,是一场技艺与时间的对话,也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茅台酒的故事提醒我们:唯有敬畏自然、坚守匠心,方能酿出传世佳酿。关于这场评选,您有何看法?茅台第五的排名是偶然还是必然?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