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8:49:00
中国甘肃网9月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9月1日下午,由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演艺集团指导,省互联网发展促进会网络传播专委会、省演艺集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年“致敬经典·丝路花雨”网络传播沙龙在兰举办。
沙龙上,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沛、副院长王琼、第24位“英娘”扮演者周虹、《丝路花雨》系列丛书作者陈晓斌等,围绕46年4061场演出背后的守正创新,分享了2025新版创作历程、30位“英娘”接力故事。
在过去的46年里,《丝路花雨》已演出4061场,46年从未中断的演出,在中国舞剧史上绝无仅有,也让《丝路花雨》这部舞台剧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
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沛介绍,从1979年5月23日首演至今,《丝路花雨》先后诞生79版、电影版、08版、16版及最新的2025版,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500余万人次现场观看。此次改版并非简单升级,而是“回到1979”——在完整恢复首演剧情与经典舞段的基础上,再用当代语汇重新雕刻。
“导演赵小刚团队耗时10个月,从敦煌壁画的一指一势中‘拓印’舞姿,将失传舞段‘六臂神’‘凭栏仙女’重新搬上舞台;舞美、灯光、服饰全面升级,尾声以视频‘彩蛋’致敬已故老艺术家,令现场观众泪目。”张沛将2025版称之为“逆向创新”——先敬畏经典,再与时代对话。
第12位“英娘”的扮演者、省歌剧院副院长王琼表示,1979年那年,她刚满四岁,“是听着《丝路花雨》的音乐长大的”。2016年,她果断放弃北京优渥条件回到兰州,担起了“英娘”的角色。多年后,又“把前辈的接力棒交到更年轻的手里”。
第24位“英娘”的扮演者、省歌剧院演员周虹介绍,她从14岁开始群舞,一路跳到女主角,“以前只会傻笑,现在懂了如何用眼神讲故事”。
沙龙上,两代“英娘”的对话,让“经典”二字有了更深的温度。
“如果说莫高窟把千年的美封存,那么《丝路花雨》把壁画里的美‘激活’并送到大众指尖。”《丝路花雨》系列丛书作者陈晓斌将40余年来珍藏的部分藏品搬到了沙龙现场,其中有1979年人民大会堂节目单、首演老票根、香港演出海报等,一张张泛黄的纸片,见证着舞剧如何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如今,丛书、VR影像、艺术培训、文创雪糕、联名彩妆,“丝路花雨”IP已衍生出十余个品类,推动着以甘肃、敦煌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全方位飞入世界的角角落落。
沙龙上还介绍了甘肃原创京剧《凉州词》的创排情况。据悉,该剧是甘肃是省演艺集团再度深挖丝路文化富矿、以盛唐凉州为历史坐标的又一重磅原创,将于9月5日、6日晚,在兰州音乐厅倾情上演。
沙龙最后,与会代表们围绕艺术的创作、经典的传承、舞剧的推广等相继作交流发言。
省委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甘肃将持续打造“致敬经典”网络传播品牌,用年轻化语态、国际化视野、全媒体手段,让《丝路花雨》《凉州词》等经典IP“破圈出海”,在网络空间绽放更加璀璨的丝路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