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9:16:07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恩惠和帮助,但是也会遭遇“”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烦恼。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捋捋老祖宗的告诫:“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唐国史补》记载有“故囚报李勉”故事:李勉任开封县尉审问囚犯时,听了其中一人被逼落草的情由,李勉同情心软就放了这个囚犯。几年后李勉被罢官旅行偶然遇见该囚犯,囚犯热情款待了李勉,还跟妻子商量如何报答恩人。囚犯夫妻觉得用细绢一千匹、两千匹来报答恩人,都不足以报得李勉救命的大恩,然而囚犯却听了妻子的建议,决定雇杀手杀了李勉。李勉听到消息后逃逸,最终得知囚犯夫妻反被杀手所杀,李勉为此深感悲痛。这就是典型的恩将仇报的案例。
古代民间有“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说法,讲的是一个富人最初救济穷困的邻居一升米,然而邻居却因此变得懒惰,并开始要求更多,后来富人又给了一斗米。当好心人停止救济的时候,邻居就开始抱怨。这个故事用来形容某些人不思进取、得寸进尺、以德报怨的态度。
“斗米养恩,石米养仇”这个典故,意思是如果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他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当受恩者无以为报,这种道德压力便会衍生出“养仇”的现象。一些善举往往增加了施恩者的负担,既助长了懒惰贪婪,也增加了受恩者的道德压力,结果是害人害己。因此,施恩者在不图报的前提下,做一点力所能及的雪中送炭事情,帮忙适度,才能避免产生“养仇”的矛盾。
从古至今,人性的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忘恩负义始终存在。因此施恩者应该记住:善心用于真诚的人;真心对重情的人;热心针对知足的人。无论社会怎么变迁,这些做人的道理都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