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0 09:04:59
包豪斯:起源于1919年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的建筑与艺术学校。该学校不仅为而后的建筑教育提供了模版,其倡导的以包豪斯命名的建筑流派,重功能、少装饰,强调建筑几何形态与抽象图像的平衡统一,为现代主义建筑序章写下了独特的一笔。
荷兰风格派:成立于1917年,在1917到1931年间达到高峰,名称 De Stijl 的含义就是荷兰语的“风格”。风格派将设计简化至纯粹的形状和色彩,用横线和竖线的几何构成与黑、白及三原色作为主要创作元素。
建构主义: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的苏联,与西欧包豪斯和风格派并行发展。建构主义将技术创新和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相结合,创造出抽象几何形式的体量。
表现主义:自然生物形态般的、富有生命力和生物情感的建筑形式与同处于19世纪10到30年代的包豪斯简洁的线性造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主义由德国、荷兰、奥地利、捷克和丹麦的先锋派发展而来,探索了由钢、砖和玻璃等建材大量生产引发的新技术的可能性,以及对异形建筑的想象和乌托邦构想。
功能主义:形成于一战之后,其风格与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紧密联系,主张建筑的设计应反映其目的和功能。20世纪30年代,随着功能主义思潮在德国、波兰、苏联、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蓬勃发展,建筑改善城市物理环境的理念逐渐渗透入“形式追随功能”的中心思想
极简主义:由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风格派和包豪斯发展而来,强调将设计简化至简单去装饰的基本组成元素,从而探索事物的本质。其建筑通常由纯粹的几何形态,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重复元素和简洁的线条构成。
国际风格:一词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和 H·R·希契科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在1932年他们共同策划的现代建筑国际展览中首先提出。在欧洲早期现代主义准则的演变阶段,国际风格描述了欧洲现代主义向国际舞台尤其是美国扩张的时代。国际风格的简单几何和去装饰的特点在美国本土形成了标志幕墙、平屋顶和大面积玻璃的体积庞大的摩天大楼。
新陈代谢主义:形成于日本战后的新陈代谢派将巨构建筑和生物组织的有机生长相结合。受马克思思想和生物过程影响,包括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和槙文彦等人在内的年轻设计师群体在1960年发表了他们的新陈代谢派宣言,从此进入公众视野。新陈代谢派建筑具备模块化、预制化、适应性等特点,并常伴有完备的核心基础设施。
粗野主义: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最初由和勒·柯布西耶相关联的法语 Béton brut 一词发展而来,意为粗糙的混凝土。粗野主义建筑体量庞大、几何稳固、外形奇特,并以标志性的露面混凝土作为建筑外墙,常用于建造政府项目、教育建筑或高层住宅。
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复兴历史传统,创造更加契合地域语境的设计。
高技派:又称结构表现主义,是将科技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现代主义晚期风格。该风格采用先进材料和科技,突出设计和建造的透明性,通过暴露建筑构造表达结构和功能之美。
解构主义建筑由后现代主义派生而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建筑形式打破常规意义上的平衡性、连续性和对称性。解构主义通过非线性的建筑表皮创造出扭曲移位的空间元素,从而实现不可预知性和可控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