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谦虚谨慎的名人名事例(曾国藩:谨慎做事 谦虚而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2 10:46:51    

谈到曾国藩的人生,人们更乐衷于他的勤能补拙,冰鉴相人,家书传世。

他天资驽钝,23岁才考取秀才,28岁以赐同进士出身,甚至专门有人做对联讽刺他,上联叫替如夫人洗脚,下联叫赐同进士出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救社稷于水火,挽江山于危难,中兴晚清,赐封一等毅勇侯,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而且有一个善终。

虽说历朝历代都有功成身退的名臣志士,但如曾国藩这样善始善终,甚至被毛泽东,蒋介石等都倍加推崇的人却不多。

常言道:“老成不怕多,凡事应三思。”

而曾国藩能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在为人处事上的谨慎而行,谦虚而为。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必难保长久,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

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清朝在吴三桂后,再没有封过外姓王爷,太平天国之乱爆发,咸丰帝金口一诺,若有人平此乱,得再封王爷。

但是太平天国之乱,已不是满清绿营这些正统官兵所能应付的了,眼看着大半个中国即将被攻陷。

此时曾国藩自组湘军,兴办团练,节节克敌,天京合围之后,李鸿章,左宗棠陈兵五万于天京城外却难以破城,清廷上下议论纷纷。

曾国藩为此不得不引起思考和注意,当攻克天京的消息传到安庆以后,曾国藩立刻做出了裁军不辞官的处理方法。

曾国藩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精神支柱,湘军被裁后,多少人功名路断,如果曾国藩也请辞,解甲归田,必定造成清廷误解,皇帝猜疑。

但是曾国藩自动解除兵权,自己还留在两江总督任上继续为国效力,遇军事失利,便趁机推荐学生李鸿章自代,可谓谋事在先。

朝廷虽未兑现封王的诺言,却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当时,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了。

事不在功高,有退路就行,曾国藩做到了典型的多策略,巧避嫌。

而事实在攻克天京,灭了太平天国之后的庆功宴上,有戏团助兴,唱了一出司马懿逼宫,曾国藩听到心里非常恐慌,马上停了这出戏的演出。

可见曾国藩早就把富贵常蹈危这句话史训铭记心间,懂得如何谨慎避嫌,保身有道。

谨慎做事,收敛锋芒不是让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满足现状,而是一种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安全位置上的明智之举。

知足天地宽,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在权力这把双刃剑前,曾国藩用谨慎小心的态度面对这些差异,军权适度,从而更好的保全了自己为国效力。


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谦虚的人往往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在学习工作中不盲目武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才智,离成功更近一点。

为官多年,曾国藩一直谦虚待人,无论对谁都不曾傲慢无礼,因为曾国藩知道谦虚的背面就是骄傲,那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会使你成为人群中的孤立者。

而这种谦虚而行的做法,正是曾国藩一直以来安身立命,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初次进京时请教祖父给予教导训示,祖父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最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意思是,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能是最好的,但是不可骄傲自负,骄傲自负带来损失,谦逊虚心得到好处,如果你不骄傲自负就更好了。

曾国藩不仅自己牢记祖父叮嘱,对家人兄弟依旧如此要求,在曾国藩家书中也反复提及满招损,谦受益,用来告诫幼辈子弟戒骄戒躁。

曾国藩从毫无背景到平步青云,离不开恩师穆彰阿的提携栽培,后来因鸦片战争的民族投降主张,穆彰阿被罢斥,而曾国藩的官位此时已经远远高于恩师。

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得势而骄傲自满,依旧怀着一颗谦虚低调的心,每过穆宅,总不免感慨一番,专程上门问候,恩师生日,也一定送来寿礼,穆彰阿去世之时,还带着儿子专门前去吊唁。

在曾国藩看来,言谈举止中若总有不可一世的感觉,处处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傲气养成,人生的衰败也就由此开始了。

而谦虚退让不是懦弱的意思,一个人追求享受,又不舍名利,处处想赢得圆满,没有一件事谦虚退让,是不可能办到的。

曾国藩为了避免自己儿子骄傲自满,曾写了副对联置于大厅之上。

上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下联: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家中不积钱财,也不为儿子置办田产,也不留房屋给后人,避免后人滋生骄奢之气,正是这样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后人涌现了不少英才。

曾国藩一面执着实现自己的抱负,一面又善于自谦自抑,从不争功抢劳,始终自视不足,虚怀若谷,最终安享晚年。

谦而不欺,立身之本。



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社会地位,谦虚做人的要求都是立身之根本,可见一个人若想每天都有进步,就要常保一颗谦虚之心。

谨言慎行,长久之道

谨慎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任何一个有所成就建树的人,奋斗过程都具有这样的思想。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谨慎多一点,安全就会久一点。

湘军攻克天京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在押期间李秀成洋洋洒洒写下万言悔过书,劝进书。

当时曾国藩拥兵十万,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简直就是,走了半个洪秀全多了一个曾国藩的局面,曾国藩要想割地称王并不是什么难事,况且还有李秀成这样的能人相助。

曾国藩本来非常欣赏李秀成的才华,但看完李秀成的自白书,曾国藩当机立断将这个试图策反自己的首逆处死。

不久朝廷就知道了此事,而李秀成已经命丧黄泉死无对证,再去追问曾国藩的动机也无异于井中捞月。

朝廷为什么追问曾国藩的动机?曾国藩又为什么杀人灭口?

这正是曾国藩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处,所谓盛极必衰,曾国藩心知肚明。

满清不会容忍曾国藩这样的汉人势力膨胀做大,而天京事件已将曾国藩的事业推向顶峰,这时候曾国藩敏锐的察觉到了危险的暗礁。

小心谨慎,不给自己留下任何把柄,曾国藩通过消灭证人,对朝廷示弱的方式,又一次获得了对方的信任。

曾国藩不敢造反不是他胆小怕事,相反他是一个非常有胆识的人,不然也不会统帅三军,和太平天国一较高下。

他的谨慎更多来源于自身的世界观,它代表着安全稳妥。

曾国藩对“慎”字本身也有深刻的理解,曾言:“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若犯此症,则百病丛生,不可救药。”

他富贵之后,府邸旁边有家打铁的,一天到晚打个不停,曾国藩总觉得不好,怕朝廷怀疑他打造兵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把打铁的人劝走了。

可见曾国藩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引来杀人之祸。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位高权重,本可扬眉吐气,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谨慎,给弟弟的信中说道:“募捐公事,老弟还是不说一句为妙,以免闲言闲语,招来无妄之灾,以后无论去哪不干预公务应为第一原则。”

所以,位高权重的人,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应格外谨慎。

谨慎为怀也许并不是曾国藩成功的原因,但却是曾国藩免于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曾国藩眼里,谨慎是剂良药,万事小心为好。

慎言慎行才可以做到立世,立名,立功,不慎则必输,必败,必毁。

智慧的处事方法都是经过冷静研究的,越是困境混乱的时候越要注意这一点。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波澜壮阔,倡导洋务运动,中兴晚晴,身处满汉官场,却依旧全身而退,正应了那句话,做人当学曾国藩。

所以,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应不断涉取先贤的智慧,真正做到做事稳慎为重,做人谨慎而行,谦虚而为,切不可得意忘形。

相关文章
什么空调比格力好
2025-01-24 02:55:11
国风什么意思
2025-01-24 02:53:40
50的鱼缸养什么
2025-01-24 02:49:11
用肉用什么盆好
2025-01-24 02:46:09
民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2025-01-24 02: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