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6 12:48:12
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达到了巅峰,对社会的洞察,思想的深邃,理论之科学,辨析之彻底,借用一位奇人的话说:“马氏是六识中做活计最通透之人”。 这四对思维方法,如果能学透用好,用来思维分析,对我们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重点是很科学。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
一、归纳和演绎。
1. 什么是归纳?
由我们的经验、经历、对事实的观察,对个别案例,具体的特殊事例归类, 概括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者暂时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结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归纳的个例,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个例,
我们用有限的条件和事例,推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如果遇到一个特殊案例不成立,这个结论就被打破了,就不完整。
所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的,不一定安全正确,还有待验证。
如:我们抽取个别案例调研:
我们抽取了100个中国人,发现最后都死了,
我们在抽取100美国人,发现最后也死了,
我们在抽泣100个非洲人,发现最后全死了,
得出结论:所有的人都会死。
这就叫归纳法,我们从部分有限的案例,归纳出一个普遍的结论,这就叫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的一个归纳总结。
所有人都会死这个结论对不对?
暂时不知道,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观察,如果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了,这个结论就不正确了。
所以归纳得出的结论到底正不正确,是不是普遍适用,还有待验证,我们假设它暂时正确。
如何论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这就要用到第二个方法了—演绎法。
2. 什么是演绎?
演绎刚好和归纳相反。演绎是由归纳得出的一般的、普遍的结论放在个别,特殊的实例中加以推论得出结论,演绎从一般、普遍到特殊、个别的得出结论。
由所有人都会死这个结论为大前提,观察论证个例:
抽取了张三,张三是人,得出结论:张三会死,
抽取了李四,李四是人,得出结论:李四会死,
抽取了王五,王五是人,得出结论:王五会死。
.........
最后发现没有,演绎更严谨,得出的结论更真实,正确,如果归纳得出的结论普遍适用,演绎得出的结论一般都不会错误。
所以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的,互为补充的。
归纳得出结论通过演绎的验证,演绎又需要以归纳为前提。
归纳是演绎的前提和出发点,演绎又是归纳的补充和验证,二者辩证统一。
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在用这两个方法,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天气预报就是归纳和演绎的综合运用,由气象台对部分地区气象数据抽样调查,归纳出一个普遍结论,明天全国要下雨。然后又以这个结论出发,演绎到各个地区。
归纳带着不确定和预测性,正不正确,最后可以通过演绎的论证,有些地区是正确,有些地区不正确,从而又对归纳法又补充和强调,加强完善。
天气预报不完全准确,就是因为天气预报是从部分地区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适用于广泛的地区,结论本身就带有或然率(概率),所以才叫天气预报,预测性的报道。
二、分析和综合。
1. 什么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就是把一个事物,问题的整体分开,局部的、侧面的、属性等分解剖析,具体的对各个部分加以分析研究。
综合和分析相反,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统一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经常说,综合起来看,就是把局部的东西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起来看待。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喜欢综合的,看问题喜欢全面,统一起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综合的文化,道家的道统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佛家的心物一如,都从综合统一上来出发。
我们东方文化,不缺综合的能力,而是缺少分析的能力,不喜欢把事物细致剖析成各个具体的细小环节来研究,这是西方人的强项,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科学,哪一门不是具体剖析分解分析研究?他们研究人就对人解刨,研究物体,就对物体无限细分观测。
我前文说过,未来引导世界的文化,必然是中西合璧,中国善于统一,善于综合,西方人善于分析分解,两种文化发展到最后,就是一道一术。有道无术,道无法实施,有术无道,止于术,不能把术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分析和综合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一般人都会分析和综合,区别在于深浅、逻辑、科不科学上。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关系,既要会分析又要会综合。分析就是为了综合,综合离不开分析。
三、具体和抽象。
具体和抽象也是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离不开抽象,抽象离不开具体。
我们经常说,你说的太抽象了,我无法理解,说具体点。具体的说,我就可以给你举一些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抽象比较空洞,难以理解。
比如:我给一个男生介绍一个对象,我说王某某是个好姑娘,这叫抽象。对方听着比较空洞。我接着说几个有关这个姑娘不错的各方面的例子,做一个全方位的说明,这个女生人品不错,从小到大都很孝顺父母,从没有在父母前面发过脾气,还有她爱笑,见人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很亲切,对朋友不错呀,这些都是具体的说明,这就叫具体,很好理解。
抽象有时代表着从具体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观点知识点其实都是抽象的,也因此很难记住。那么就应该每个抽象的观点,都搭配几个具体的事例,以方便我们去记忆
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具体的世界还是抽象的空间,共同构成我们的宇宙、我们的人生。
这样一想,具体和抽象,真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这个二分法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我写文章,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反复运用,比如我先抛出一个观点,读者看了观点很空洞,我接着会用举例子来说明论证,这就是具体和抽象的互相补充,互相作用。
抽象和具体的运用也是智慧,抽象的说往往不容易犯错误,具体的说就容易产生错误,抽象比较模糊概括,具体就比较详细。
如:我说明天会下雨,这是一个抽象说法,
我说明天3点后会下雨,相比更具体点,
这不难发现,越抽象的说法越准确,明天会下雨,下雨了,我就说对了,如果我说明天3点后会下雨,结果早上6点下的雨,我就说错了。
所以你观察现实那些有大智慧的人,说话都不会说的太具体,总是抽象的说,只说个模糊的大概,避免出现失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是给出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具体的内容说明,到底说的是什么?各自自己去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论语》,一百个人读都有一百种不同的解说,对照原文好像都说的有道理。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大智慧,我们的文化广、大、简单、抽象,对具体的东西不加以说明。老子把世界的规律就抽象一个字“道”,不管后人怎么说,都在道的范围内,因为怎么说,都只能说对一部分。
《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就抽象概括总结了道的本质特征—不可说。如果非要说,那你就离我悟的那个道就远了,一句话封了所有人的口,所以后人,只要说道,就必定不懂道,想把道说明白,就不可能的事。
如果非要说,就必须和老子一样,来个大前提,我说的道是我理解的道,而不是老子《道德经》说的道,因为真正那个道,是不可说的,这是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说不清楚。然后再解释什么是道,就比较合理了,别人就无力反驳你。这一招正是老子第一句话就教给我们的方法,他第一句就是把自己写的《道德经》先给否定了,从而告诉我们《道德经》说的道,和原本的道相差甚远,到底原本的“道”是什么?没人说的清,各自回家自己去悟吧,我觉得这才是老子间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抽象的能力,这中国人最厉害的能力,儒释道基本把他们的学问抽象成一个字概括了。
说到具体,还要论西方的科学发展,他们能全方位的剖析事物,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全面研究,能描述的非具体到数、形。生物学,可以发展成生物科学永无止境的对具体的人,物加以研究。
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能力,越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就会有对比,会发现,中西很多方面都是互相补充的,取长补短的。
四、逻辑和历史
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关系中,这对思维范畴中,说的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历史说的是过去的事情,分两种情况,1.现实的历史,这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当下以前的一切,2.认识的历史,是理论层面的历史,哲学历史、社会发展历史等。过去的经历也是历史的,当下以前的一切都可以归到历史中去,这里的历史是一个抽象的概括。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说的是我们的逻辑思考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建立在历史的内容之上,逻辑不能离开历史的,逻辑离开了历史,逻辑就成了没有内容和和根据了,离开了历史,就没有逻辑可言。我们学校学知识和专业都是历史内容,又形成我们的逻辑思维,我们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就在编织着历史。
如我们研究明天的股票涨跌,必须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数据分析,结合当下,逻辑推算出未来的走向。离开了历史的内容,那不叫逻辑,叫猜测。
马克思研究的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比如他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最终会发展到共产主义”。这个结论的推导逻辑是建立在他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研究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过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为根据的。
逻辑和历史是统一的关系,逻辑要建立在历史之上,和历史顺序保持一致,历史又为逻辑提供了内容,提供了根据。
逻辑与历史统一既是一条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又是辩证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到这里,就把四种思维方法总结完了,这四种思维方法非常完善,我们分析问题,不外乎这四个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是最常用的,其次有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相比难度大一些,抽象和具体是高度智慧的体现,逻辑和历史也比较常用。
这四对思维方法,都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是完美的统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