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9:18:39
冬至----我国24节气之一,它是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节气之一,也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冬至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古时,人们观察并发现,冬至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地球上最北端的阳光最为斜射,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也就是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反之,这一天就是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因为如此,冬至又被称为“日短”、“日短至”。
《孝经说》曰:“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解释了“冬至”的三重含义。故冬至又被称为“长至日”,“南至日”。
冬至是一年冬季正式开始的象征,也是阳气开始逐渐增长的起点,正所谓“冬至一阳生”。为表示对冬至的重视,古人们将它作为冬季的重大节日来过,并命名为“冬节”或“冬至节”。《清嘉录》中就记载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此冬至还被称作“亚岁”或者“小年”。到了冬至这一日,漂泊在外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即“年终有所归宿”。
冬至过节最早起源于东汉,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汉朝,“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正如《后汉书》中记载,到了冬至,朝廷举行“贺冬”仪式,官员休假,军队待命,商旅停业,并全国集体放假一起过节。而唐宋时期,皇帝要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们也要祭拜父母长辈。
到了现代,冬至被作为冬日的重要标志,逐渐演化出许多不同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吃饺子,则成为了北方冬至的主要习俗。
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有着这样一段故事。
传说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归乡途中恰逢寒冷冬至,他看到百姓们饥寒交迫,耳朵和手指很多都冻得红肿发烂,便与其弟子就地搭棚问诊,并做了“祛寒娇耳汤”为百姓们驱寒治病。
而这“祛寒娇耳汤”便是把羊肉及一些具有驱寒效果的调料和药材熬炖剁碎后裹在面皮中,并捏成如同耳朵状的面食,形如“娇耳”,再煮熟食用。百姓们吃完“娇耳”身体变得暖和起来,原本被冻伤的地方也得到缓解。从此,“娇耳”,后被叫成“饺子”或“扁食”,便逐渐流传开来,慢慢成为了一种习俗。
除了吃饺子,冬至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绘制《九九消寒图》,吃馄饨,吃汤圆,喝羊汤,赠鞋等。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